文/金沙子
好友因為孩子長大,最近自國外回台定居,十幾年沒連繫的她像斷了線的風箏,好不容易在年過半百之後,大夥聚餐聊敘得開心,突然向來最講義氣的C關心地問著:「妳那惡婆婆還跟妳住在一起嗎?」
好友愣了一下,覺得C很突兀,怎可批評別人的婆婆?C霎時也現出窘境說,以前不是喜歡大家這樣為她仗義執言嗎?為緩和尷尬氣氛,經大家還原,好友才想起自己在十幾年前還未出國時,總向我們這群姐妹淘吐苦水,說婆婆如何偏心,還嫌她動作慢,又在親戚面前如何挖苦她等等惡行。當時,大夥聽她那「長男媳婦」的悲情之外,也常替她抱不平,以解好友心中的悶懟。
時過境遷,C依然情義相挺,好友卻羞赧起來,因為婆媳間的摩擦也僅止於那同在屋簷下的一、二年光景。那時的她,剛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少不經事,玩心還重,確實無法體會長輩的關心與指導,明明是婆婆好意的話,在她聽來就是嫌棄或挖苦,因而向朋友加油添醋地叫屈喊冤以取暖。
在國外的日子,也許環境不同,年紀增長加上閱歷漸廣,開始懂得與婆婆理性溝通,慢慢發現老人家的明理與貼心,也因為有了婆婆的協助與幫忙,一家人在國外才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這幾年潛心向佛的她,無法想像自己曾因一時的情緒,把婆婆形容得如此不堪,讓好友們誤解婆婆,陷長輩、朋友於不義。好友趕緊向大家自首,解釋原因,請大家不要誤解她好心善良的婆婆。
我們容易在情緒爆發的當下,說出本位的憤怒與批評;接收訊息,幫你發聲的好友或親人容易把認知停留在此時的是非情境裡。但此一時,彼一時,人的行為觀念會隨著年齡經歷環境而改變,曾經的阻力卻成為助力,曾經的敵人也會變成朋友,而那個為你發聲仗義的人,卻還蒙在鼓裡,無法理性起來。
言語的力量,可正可負,可深可久,可以溫柔也可以是武器;與其抱怨批評,不如理性地與當事人溝通,釐清真相;或沉默以對,雖是暫時的委屈,卻可以減少兩舌帶來的負面影響。
好友慶幸還好有這次的聚會,讓她知道自己兩舌的後果,雖然覆水難收,但至少有機會化開其中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