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目前一般普通話「咒人禍事上身」皆謂「詛咒」;但此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尚書.周書.無逸》︰「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這是周公上書成王切勿放逸,言︰「將先王所奠定的正法變亂,既影響了貴族也影響了百姓,生活過得貧苦的百姓,對您的心意是違背且怨憤的,他們就會詛咒您。」唐孔穎達《疏》︰「詛祝,謂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殷商與西周的「詛咒」,必須透過巫祝代為向天致禱詞,既「以祝為詛」便記載作「詛祝」。先秦典籍除了《尚書》之外,《周禮》也引用了三次「詛祝」。
但,一來到西漢,「詛祝」就立即被「咒詛」所取代了。司馬遷約西元前九二年,於《史記.卷四十九.世家十九外戚世家》記載︰「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后咒詛,大逆無道,相連誅者三百人,乃廢后居長門宮。」此為「咒詛」最早使用之例句。
《二十六史》從《史記》至《清史稿》,「咒詛」一詞,共出現過四十次。
就佛經而言,西元二二八年三國吳支謙翻譯《撰集百緣經》:「其大婦者,正欲道實恐其交死,正欲不道,苦痛叵言,逼切得急,而作咒詛︰若我真實,墮汝胎者。令我捨身生餓鬼中,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生已隨噉,終不飽足。」此為波羅奈國長者無子,大老婆下毒害得小老婆流產,在追問之下,大老婆正想承認又恐怕會被處死,正反悔不說實情,卻痛苦難當,在緊迫的逼供下,而下詛咒。此處佛陀告誡人切不可為惡,也不可類此「咒詛」而遭類似惡報。
「咒詛」一詞在佛經裡的使用相當頻密,到清朝的禪宗語錄還常看得到。但「詛咒」卻得要到唐韓愈《南山詩》:「得非施斧斤,無乃假詛咒,鴻荒竟無傳,功大莫酬僦。」此詩在描寫終南山之奇偉讚嘆詩的未段。這是「詛咒」首度登上中文舞台。自此「詛咒」才真正取代上古之「詛祝」,且一直與「咒詛」並用至今。
唯閩南語裡頭並無「詛咒」一詞,卻沿用西漢以來的用詞「咒詛」。舉凡詛咒自他、咒罵他人都說「咒詛」,其國際音標為(tsiùtsuā);若說事情嚴重而自詛咒,就得說「咒重詛」(tsiùdāngtsu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