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始終依附在農業之下,未獲得應有重視,許多長期存在的問題如:漁工嚴重短缺、公海漁場日益限縮、漁業作業安全備受威脅、漁船工作環境不佳、非法捕魚、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等,在魚獲的表象下,讓外界誤認台灣漁業是第一名。
直到去年十月遭歐盟祭出黃牌警告,若未能在三月底前提出符合歐盟期待之改善措施(包括修法、執法等具體措施),歐盟將祭出紅牌處分,將全面禁止台灣水產品進口。
我國長期對「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制裁方案不重視;缺乏對遠距離作業船隊有效控管對策;未履行區域漁業管理機構的義務等缺失,一一被攤在陽光下,戳破官方蓄意營造台灣為漁業國際模範生的假象。
政府施政不應假照顧漁民之名,對於蓄意違法的船公司刻意維護,法規訂嚴苛,實際上只採最低罰責,對數億資產的船東,無關痛癢。
這樣做法或許可蒙騙一時,但是資訊、科技發達及國際漁業保育組織茁壯,台灣漁船違法捕魚,一再被揭發,台灣政府的公信力也遭到質疑,讓台灣漁業的國際之路愈來愈難行,這對守法的漁民不公平,新政府應該改變做法,不應承襲舊體制。
台灣水產養殖業擁有絕佳的技術、經驗、人才,可以在藍色產業(全球年產值高達二兆美元)一展鴻圖。
遺憾的是近十年,政府把輔導重心放在石斑、觀賞魚,對其他魚種重視程度相對降低,加以政策偏誤,使得水產科研表現不佳。
二○一四年,全球水產貿易額達一千四百四十億美元,台灣僅占十九億美元,相較於中國大陸水產品出口值二百零二點六億美元,落後甚多。
如何透過強化水產科研和行銷,增加國內就業機會和賺取更多外匯,考驗新政府施政能力。
蔡英文在選舉期間,強調海洋對台灣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也做出承諾,面對漁業沉痾必須有新作為,敢針對漁業行政及試驗研究機構缺失做出興革,打破派系、學閥壟斷,廣納人才,洗刷台灣負面的國際評價。
特別是新政府想盡快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漁業方面將遭遇諸多難題,包括:嚴禁非法捕魚、取消不當漁業補貼、採行永續漁業管理、因應國外具低成本優勢水產品入侵,為具競爭優勢的魚種,如鯖魚、魷魚、鮪魚、石斑等,和加工業帶來更大的出口商機等,都要大力革新,活化行政效能。
直言之,以目前行政團隊的思惟與做法很難有效解決問題,勢將為加入TPP增添變數。蔡英文即將五二○就職,屆時若無法針對漁業行政效能低落、不良組織文化、人事任用等做出重大改革,繼續玩大風吹遊戲,新瓶裝舊酒,台灣成為海洋國家的美夢將隨之破滅,想加入TPP將因漁業問題而更棘手。
杜宇(台中市/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