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最新調查發現,國人去年花費近二十億元購買感冒成藥,光是今年一月,就吃掉約二億元的感冒藥,相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三點四。感冒成藥氣溫愈冷,藥賣得愈好。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指示藥或成藥之前,應諮詢專業藥師,吃藥三天症狀沒改善就應就醫。
尼爾森生活型態大調查,追蹤感冒成藥通路包括藥局、個人用品店與量販店後發現,台灣消費者二○一五花了十九點九億元購買感冒成藥,共吞下六千八百三十四顆的感冒膠囊、喝下三億毫升的感冒糖漿,也吃下四十六公噸的感冒熱飲或粉末。
調查統計,去年共約一百六十九萬十二歲以上民眾購買感冒成藥,平均每人一年花費一千一百八十元。許多民眾在進店消費前,已決定好成藥品牌,參考資訊來源依序為電視廣告、親友推薦及過去使用經驗;但也發現諮詢藥師後,可能翻轉消費者預定購買的成藥品牌。
前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連鎖藥局藥師張文靜對調查抱保留態度。她指出,其實在健保開辦後,國人逐漸減少購買指示藥的習慣,市場約從百分之二十四萎縮到百分之八,而且藥品藥價每年不一,例如之前缺貨的浣腸藥,從一盒五十元漲到七十元,若只憑消費額估算指示藥用量,並不準確。國內指示藥和成藥有分別,調查內容所指的「感冒成藥」到底是指示藥還是成藥,也無法得知。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表示,國內藥品依安全性分為處方藥、指示藥和成藥,處方藥需醫師診斷開立,指示藥只有藥局可販售,成藥可在一般通路購買。對國人愛吃感冒成藥,她提醒吃藥三到七天後若沒改善,應看醫師,因症狀可能非一般感冒造成。
林口長庚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站在醫師立場,還是確診病情再用藥最好,例如發燒原因多,可能是感冒引起,但也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或肺炎導致,建議由醫師診斷、對症下藥。尤其藥局販售的常見止痛藥,主要成分為乙醯氨酚,具肝毒性,若肝功能不好的民眾吃了,會加速肝功能惡化;建議病人還是看醫生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