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由於電腦科技的發達與網路的廣泛使用,全世界已連結成一個綿密不可破的網絡,電腦使用能力成為現代人類的基本素養,但過去的電腦素養大多強調電腦「使用」的能力,現在已有許多的先進國家,希望透過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程式設計」能力,讓孩子具有「創造」電腦功能的能力,「程式設計」成為基礎教育中重要的新寵。
台灣在教育改革上一向不落人後,記得早期美國因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射入太空,因而積極改革科學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其所研發的「新物理」、「新化學」、「新數學」教材很快就引入台灣,成為科學教育的新風潮。之後大家記憶猶新的「建構數學」,也是在國外推行之後,沒有考慮到國內的教學環境與師資的培訓,貿然推動,結果引發了學生數學能力嚴重低落的後果。此次「程式設計」成為教學的新亮點,台灣不會再步入類似的後塵?
「程式設計」現已列入「一○七課綱」之中,在課綱公布實施之後,國中小學生都要學「程式設計」。而有部分的縣市已等不及,已將「程式設計」納入國小課程,也有部分的縣市在學校的資優班或社團教「程式設計」。當然,學校既然已啟動「程式設計」教學,補習班、才藝班自然樂意配合,坊間兒童「程式設計」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設立。新課綱雖尚未公布,但一股「程式設計」浪潮已席捲整個台灣。
上世紀末以來出生的年輕人,都屬於「數位原生代」,他們在3C產品與電腦、網路的伴隨下學習、成長,思考模式及工具使用方式,都和上一代的「數位移民」截然不同,因此,如果這些「數位原生代」能有「程式設計」的能力,將如猛虎添翼,更具備創造、使用電腦與網路的能力。但問題是將「程式設計」列入新課綱之中,師資能力、教學條件、配套措施是不是準備好了?
當初新科學教育以及建構數學推動,最大的敗筆就在於老師的培訓。一個再好的教學科目或構想,如果教師沒有執行的能力或熱忱,終將是南柯一夢。要在國中小推動「程式設計」教學,目前的教師群中,有多少人具備「程式設計」的教學能力?未來培訓的規畫如何?都必須事先調查、規畫,而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偏遠地區教師缺乏的問題,連合格的教師都不易延聘,如何去延聘具備「程式設計」教學能力的老師?原本希望縮小城鄉差距的電腦教學,可能因師資的缺乏,反使城鄉落差更為嚴重。
「程式設計」的學習,需要仰賴生動活潑的教材,這些教材是由坊間書商編印,還是由老師自行編寫?此外,「程式設計」的學習需要大量網路資源,偏鄉學校的資訊、網路設備、頻寬,是否足敷教學所需?另外,「翻轉教學」也大量依賴課後的自我學習,偏鄉家庭是否有電腦、網路,讓孩子在家學習?就是學校、家庭現在的條件足以供應學習所需,但資訊軟硬體設備更新快速,將來如何因應?在在都需更周詳的規畫。
有新的教育理念、理想,都是好事,但是若新的教育理念、理想太多,沒有聚焦,再加上許多落實的條件或配套措施亦沒有完整的規畫,最後不僅是功敗垂成,最可憐的莫過於學習歷程無法逆轉的受害學生。過去這種空有理想、理念的教育改革不知有凡幾,面對「程式設計」教學,不知是否能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