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明理
文與圖/林明理
沿著197公路蜿蜒而上,我想像大自然在正月會不會失去光澤與朝氣?
可是一下車,眼前廣植的白梅在冬日嚴寒裡,卻傲然地綻放出生命的花蕾,渲染了一派清麗多姿的風景。而慘淡的陽光姍姍來遲,是最燦爛、最期待的。
即使在我們不畏寒意仍興沖沖地站在稱為鸞山的休憩區裡,周遭的花木永遠不會除掉盛裝和失去盎然的生機。這片廣闊的草地鋪上了鮮明的綠毯,還有曼陀羅花、耶誕紅、紫牽牛花……默默投下了閃動的光輝。
站在這海岸山脈卑南族聖山都蘭山的西麓,面對卑南溪及中央山脈,可俯瞰山下鹿野高台、初鹿牧場。向西遠眺,更可見紅葉部落跟整條初野溪流,一切景觀盡覽無遺,使我感到意想不到的歡愉。
在木雕布農族牽手圖騰的廣場前集合解說後,由族民胡先生(暱稱穿山甲)引導我們數十位遊客,開始探訪原始森林廊道。隨山勢盤繞,山下卑南溪也忽左忽右的出現。整座森林充滿自然,生態豐富,走進去有如電影《阿凡達》的夢幻情境。
首站是「會走路的樹」,地面披上了美麗的苔蘚,巨大的白榕樹與不斷的生長氣根,擴展了樹的範圍,有時相連的氣根斷裂,又獨立成一棵白榕,因而這裡的樹時時刻刻都在成長變化,神奇的連筆也無法描繪它的美!
說起來,布農族遷徙史,真是坎坷!全台布農族約有五萬餘人,早期布農族的活動範圍都是在中央山脈一帶,族人原居住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內本鹿Isdaza地區。據說十八世紀初期,族人為尋求新獵場而再次大遷移,自今南投縣信義鄉越過中央山脈,在現在的花東一帶的秀姑巒溪上游處建立部落。
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日本殖民政府強迫內本鹿社的居民遷徙,以便管理。幾經抗爭,於是巒社群和郡社群只好進入海端鄉,並逐次向南擴展到卑南溪各支流如鹿野溪等(延平鄉)建立聚落,也有部分被迫遷到卑南溪東岸海岸山脈建立了鸞山部落。
鸞山,布農族人稱為Sazasa,意即「肥沃土地」或「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它位在海岸山脈南端的都蘭山麓,隸屬台東縣延平鄉,這裡居民多為布農族。境內有貫穿連結池上和台東。
而鸞山部落就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間,俗稱「飛地」或「跳地」。布農族人以生命落實永續部落的概念與生態教育推廣,在露天博物館中,處處可見壯闊的原始林,及數間依傳統工法搭建的傳統家屋群。
從台東市區到鸞山部落約要四十多分鐘車程。鸞山村又被譽為「穿山甲的故鄉」,被部落列入追蹤保育,其數量居全台之冠。這是目前台灣中低海拔僅有、保存最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深藏著上千棵珍貴的原生白榕樹,和大小楠木。
「穿山甲叔叔!為什麼這裡會被稱為『會走路的樹』呢?」
「那是因為榕樹的氣根隨時間而不停地蔓延擴展,就是原生枝幹枯萎時,氣根也會取而代之,就像樹不斷在移動一般!」
哦,記起來了吧!電影《魔戒》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就是出現在這都蘭山的鸞山部落的!二○○四年,生態關懷者協會帶著「世界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前來,也曾大為讚嘆:「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資產!」
如今,在各方人士奔走及鸞山阿力曼館長等族人努力下,已成立了「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並闢建為「森林博物館」。為了保持這森林的原始風貌,目前入山是採總量管制,以保有真正原始的野地世界。
來到鸞山森林,除了可以親身體驗原住民在山林裡的生活智慧,也隨時可以聆聽到風聲、鳥囀。鸞山的鳥類種類豐富,計有蜂鷹、大冠鷲、竹雞、紅嘴黑鵯、烏頭翁、白眉鶇、赤腹鶇、綠繡眼、繡眼畫眉、大彎嘴、小彎嘴等,而兩爬類和植物生態也是植物觀察的學生及研究者的最愛。
這趟旅程中,布農族人讓我們體驗到他們生活簡約而熱情的一面,也讓我們明白早期族民墾荒拓土與忍耐人生苦痛的那一分毅力!他們用最低的物質需求,最簡約的生活,教會我們放慢腳步,細細體會鸞山之美。如同品嘗他們細心為我們準備的南瓜煎餅或炸野菜、炒苦瓜、竹筒飯、薑汁地瓜、熱騰騰的樹豆湯、水果、搗麻糬……看似樸實無華,但一地有一地的情味,笑語也嗡嗡地響動了。
尤其感到特別的是,由布農族廚師兼帶動唱的阿美教我們在心連心八音和唱,溫馨又感動。終於,在下午兩點結束了全部活動。
「為什麼布農族以『八音合唱』聞名呢?」我很好奇,就要問一問。
原來是在西元一九五二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結果引起知名音樂學者的高度關注及認定。可不是麼?這可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呢。
回到鄉居的漫漫長夜裡,雨敲著屋簷,噠噠作響……想到了鸞山,便不能忘懷在那裡的一大片森林,那深深淡淡的霧峰。更可懷念是那一幫來自各地的旅人,卻親切地聚集一堂,奮力地走完全程,精神生活就變得異常豐富了。
鸞山,是大自然無限的寶藏。看,布農族人在山裡,一代又一代成長,經歷時空。我們需要山水生活,山水更需要我們維護。願我的冬之歌,迴盪在部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