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淡淡三月天,晴豔豔的上午,一掃連日來的溼冷天氣,循著虯虯蟠蟠的產業道路蜿蜒直上,抵達台中沙鹿半山腰的「窯谷」,空氣中明顯帶著花香與淡淡茶香,還有些許大肚山紅土的氣息吧?笑得開懷的主人抱著多次上電視的明星狗PUMA相迎,散落一地的大件柴燒作品直入眼簾,或黑或褐的落灰窯汗輝映門口一簇簇開得猛豔的山櫻花,讓大夥的心都跟著雀躍起來。
主人是中部知名的茶器與漆陶創作家陳金旺,從小喜歡繪畫,卻在高中時加入拳擊代表隊、勇奪區運拳擊冠軍,還因此保送大學體育系、一度獲選為拳擊國手。
二十年前才猛然回頭,下定決心重拾年少的夢想,因此毅然拋下一切,投入陶藝創作的世界:三十多歲開始煉土捏陶,進一步將漆藝與陶藝結合,創作出許多拳拳到位的作品,不僅舉辦多次個展,並陸續入選或榮獲南韓清州國際工藝展、日本石川國際漆展評審獎、大墩國際美展、國家工藝獎等重要獎項,逐步實現自己的藝術大夢。顯然升學補習班常見的廣告語「現在就努力,一切永不遲」所言不虛,足以作為有志投入藝術創作的朋友們參考。
陳金旺早年醉心於燒出又金又紅的志野柴燒,他稱為「金虹陶」,透過高溫焠煉及天然落灰,產生多重變化的釉彩,表面溫潤如火紅質地,在粗獷中揮灑志野釉特有的蛀孔肌理,始終樂此不疲。近年則逐漸朝向如玉般優雅的冰裂,甚至將各地不同的泥料過濾揉合後打成泥漿,作為「泥漿釉」取代化學釉色,讓泥漿與落灰之間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輝映出繽紛亮麗的色彩。不過他也強調並非所有泥漿都可以通過高溫淬鍊,必須經過不斷的測試,才能確認哪些泥漿可以燒到何種溫度,反覆試煉才能逐步提高燒成的「良率」。
陳金旺也特別強調「在地特色」,因此喜歡用大肚山特有的紅土作為主要原料,由於土質黏度佳、石英含量豐富,且透氣性絕佳,因此燒成的陶壺特別適合沖泡鐵觀音、台灣老茶、普洱等重發酵茶品,完成的作品礦物粒子多,可以星光耀眼,也可以紅潤多情,如圖右下的「藍星天目壺」或左下的紅志野均採大肚山紅砂泥釉所創作。
但陳金旺卻不以單純的陶藝表現為滿足,在投入柴燒約莫五年之後,他開始精研傳統的漆藝,將其一一融入陶藝創作,讓樸實厚重的陶與冷凝華麗的漆,在陶藝上款款對話。強調「台灣土、生漆味」,不僅在現代感強烈的造型下,散發濃郁優雅的中國古風,也為陶藝注入全新的創作活水。
其實在台灣中部,早有陶藝名家李幸龍將漆藝融入陶壺創作而深受矚目;不過陳金旺卻表示:李幸龍的陶壺多為電窯或瓦斯窯燒成,真正將漆藝運用在柴燒陶藝之上的,他應該是台灣第一位了。陳金旺說傳統俗稱「變塗」的髹漆,多以七道不同的色漆附著於胎壁上,再以水砂紙研磨推光形成絞漆色彩,一般且以豆腐漆最常見。但陳金旺形容自己的變塗為「水波紋」,除了豆腐漆,蛋白亦融入其中,經水砂紙研磨,色彩豐富,波紋肌理鮮明。
當然要讓天然漆與陶器結合絕非易事,除了高難度的技巧,還要長時間承受耐心與毅力的考驗:由於釉藥與漆器表現全然迥異,要套上數層漆,每一層均需陰乾後才能再上,因為天然生漆無法以高溫烘烤,只能在自然的環境乾燥。至於是否要像傳統漆器般推光研磨?陳金旺表示:較具現代風格的作品仍須不斷推光做鏡面處理,反之傳統風貌或色彩就無須再畫蛇添足;因此他的漆陶作品可以表面成「鏡」,也可以使之成「霧」,配合不同擠坯造型,可以時尚美感,也可以古色古香,正是陳金旺的最大特色。
陳金旺也強調說,柴燒落灰呈現的釉面或金屬光澤,很難再塗上天然漆料,因此必須在拉胚或投窯前先行構圖,預留漆藝揮灑的空間,才能成就完美的漆陶作品。果然在二○○二年「日本石川國際漆展」,就以一件漆器枕木作品贏得當時兩岸參賽者的最高獎項「審查員獎勵賞」。
陳金旺的茶器創作還有許多創意巧思,並取得多項專利:例如他的「柴燒螺絲側把金虹壺」,就是以柴燒方式製成的陶製螺絲壺把,不僅解決了外接把手因黏劑長期遇熱脫落的風險,還能讓壺把拆卸自如、收納更為方便;而不慎將側把折損時,還可汰舊換新,可說是側把陶壺的一大創舉了。儘管他說在製作過程中,土的乾溼比、硬度拿捏、隔離等,均需相當技巧的控制,尤其柴燒極易產生落灰,隔離稍有不慎,燒成後就無法順利拴套,難度之高可以想見。
又如他的「生肖壺印福運壺」,壺蓋上以不同生肖圖騰捏塑的壺鈕不僅可以拆卸,更可以刻上姓名做為印章使用,也接受客制化訂作,讓許多茶人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