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學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小說類型,因為範圍總是圍繞著著青春、家庭、課業等問題,看起來總是特別的親切。今年寒假我閱讀了一套名為《分岐者》的系列小說,內容講述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內部的運作。未來的社會將所有人分為五個派系:無畏派、友好派、博學派、直言派以及克己派。其中的克己派負責向政府一樣製定法規及改革規畫,而博學派則是站在質疑、監督的一方。
所謂的克己派,顧名思義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用心幫助身邊的人。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多麼難得,我想這就是作者選擇讓克己派擔任領袖的原因,因為他們愛別人大過於自己,總是將心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在自己穿上縫滿補釘的衣服時,還不忘擔心那些只有兩三套衣服可以穿的人們;在吃著硬梆梆的麵包時,心裡仍揮不掉那些饑民的表情。
習慣成自然,久了,大家也忘記克己派的無私付出。我替克己派感到委屈,他們犧牲掉自己的生活,為了好幾億人口而放棄自己的權利,表現出無私、大愛精神的行為,但是卻忽略了自己也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力。
記得有一次考試時,我們這一排拿到的考卷有一張是缺角的,前面的同學都拿走沒破的考卷,但傳到我手上時,只剩一張完整的考卷及那張有缺角的考卷。我開始猶豫該拿哪張,沒有人會想要拿缺一角的考卷,但也不希望有人拿到。
我們其實都有在為他人著想,但最後還是得先顧好自己,這樣自私嗎?拿了缺角的考卷沒什麼大不了,但若換成一個會威脅到自己生命的事件,我們還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幫助別人嗎?其實我們並不是「自私鬼」,只是有太多因素要考慮,有太多的東西不能失去,這也是我閱讀《分岐者》時,特別佩服克己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