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多達四萬七千人看病逾九十次,共用掉三十九億元醫療費用;就醫次數最多者一名四十一歲熟女,因B型肝炎、皮膚過敏、感冒、青光眼、心絞痛、慢性咳嗽等病因就醫,全年就醫次數五百七十五次,平均兩天跑三趟醫院。
健保署二○一三年起,將年就醫超過九十次者列為高診次輔導對象,據統計,高診次民眾近六成為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最常見疾病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及肌肉軟組織病,推測與感冒、疼痛難根治有關。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林寶鳳說,該署二○一三年起輔導看病太頻繁的民眾,就醫次數約減少兩成,省下七億元醫療費用,如前年就醫高達四百八十二次的八十七歲老翁,分析其病因為腹痛與腸胃道疾病,輔導後去年降為三百二十五次。
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該會調查重複用藥及就醫耗時費力,最讓老人家感到困擾,少部分因心理依賴,多數人都是病痛無法解決,如坐骨神經痛醫師開了強效止痛藥,導致胃潰瘍,又要掛腸胃科,類似例子造成不必要的就醫或醫療傷害。
老人醫學專家、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詹鼎正指出,醫療專科分太細加上民眾就醫習慣,導致高診次現象,如高血壓看心臟科、糖尿病看內分泌科、痛風又看風溼免疫科,其實一般內科都能涵蓋。現今雖有整合門診,但有些徒具形式,真正執行整合門診者健保給付的管理費卻偏低,誘因不足,應有更強的配套。
林寶鳳說,針對高診次民眾會先寄送關懷函並通知聯絡窗口,再與醫界合作了解民眾病症所需,予以適當治療或轉介到適當科別;若民眾就醫院所家數居高不下,又是三高慢性病患者,輔導後未改善,會指定四家院所就醫。
朱顯光說,目前健保署僅針對高診次民眾寄關懷函或簡單訪談,但醫師用藥或看診方式不同,患者一頭霧水,才是病怎麼都看不好的關鍵。他認為,健保推行的家庭醫師責任制應將高診次的長者列為優先對象,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醫師對常看病民眾的建議
向熟悉的家庭醫師諮詢,不需每次跑大醫院
有病痛不知該看哪科,不妨到老人科、一般內科或家醫科求診
改變觀念,並非所有疾病都能治癒,有的只能控制症狀
資料來源/詹鼎正醫師、醫改會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