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或許只是心智不成熟,而非真是過動兒。台北榮總一項入學年齡和過動症關係的研究發現,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通常是班上年紀最小,建議未來診斷過動症及用藥時,應考量心智年齡因素。
研究主持人為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根據十五年的資料,涵蓋近三十八萬名四歲到十七歲孩童和青少年,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NH Voice》學術期刊。
依照國內學制,兒童入學年齡界限為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一日出生,就必須多一年才能入學。研究人員分析近三十八萬學童的健保資料,結果顯示,在被確診為過動症的孩童中,通常在班上年紀較小,出生於六月、七月、八月的學童比率較高,遲一年入學的孩童被診斷有過動症的機率則較低。
這項研究結果或許提供另一個面向,醫師診斷孩童是否有過動症以及投藥治療時,應考慮孩童心智年齡因素,行為幼稚、注意力無法集中,有可能只是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
前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表示,部分年紀較小的孩童,在入學初期較不能適應環境,一開始課業跟不上、無法如期完成作業,但過動症的診斷項目,不光只是課業是否跟得上,還要評估孩子注意力、情緒衝動等問題,這些都跟年紀較無關係。
精神科醫師劉鴻徽建議家長,孩子在學習上不如同學,經常漏東漏西,注意力較差,親子關係因此緊張,上述情況持續六個月以上,就應就醫,確診是否為過動症,由醫師評估藥物及行為療法,才能有助於孩子大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