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公元二世紀,羅馬已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羅馬帝國哈德良大帝決定「見好就收」,沿帝國疆界築起邊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就建在英格蘭北部,成為羅馬帝國最北的邊境;然而宏偉的石頭壁壘並未起到永保江山的作用,壯大後的異邦蠻族向帝國發起衝擊,最終導致羅馬帝國覆亡。
哈德良長城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長城總長八十羅馬里,即一百一十七點五公里;寬、高約三到四公尺。公元一二二年,羅馬帝國哈德良大帝為防禦帝國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不列顛島人民安全,開始在今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了一系列防禦工事,被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
但近代歷史學者發現,哈德良很可能在一二二年進入不列顛之前,就有修築哈德良長城的打算。考古發現的一些砂岩碎片,被修復後顯示始於一一八或一一九年。哈德良修築長城旨在保持「完整帝國」,他表示這是迫於「神的旨意」驅使。其後這些碎片被認定是長城的建築材料。一二二年,哈德良到達不列顛。北部邊境很可能是他此趟旅程中的一個站點,以視察哈德良長城的修築進程。
儘管哈德良的傳記作者寫道「哈德良是建立八十英里城牆,以分離羅馬人與野蠻人的第一人」,修築原因卻遠不止這麼簡單,只是沒有準確記錄流存。歷史學家們提出各種觀點,主要還是圍繞兩個方面:展示羅馬的實力、控制外來移民。
築城動機成謎
今日觀光景區
與中國萬里長城不同,羅馬人並沒有指望這些邊界能阻止部落遷移、軍隊侵略,但有籬笆或者石牆的邊境,足以將偷牛人拒之門外,阻擋其他小族群的入侵。畢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建築一百多公里的城牆,還要長期配備人員守護,僅為了阻擋小規模襲擊,經濟可行性值得懷疑;種種問題使羅馬長城帶給歷史學者一個疑問:「羅馬人為什麼要建立城牆?是為了保衛一個蠻族環伺下的政體,還是僅僅給帝國設立一個實體邊界?」
無論如何,長城殘留遺址至今尚存,並且可以沿著英國國家步道領略它的風采。哈德良長城是英格蘭北部最受歡迎的景區,在一九八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