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繁星放榜,一如往年,有不少頂尖學生放棄一般所謂的「熱門科系」,熱切擁抱符合自己興趣與專長的理想系組,像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建中生吳韋亮雖然曾經立志當醫生,希望醫好自己的病,後來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寫作,因而選填中文系,未來打算從事教職或專職寫作。
小時住美西的中山女高陳師筠,嚮往牛仔的文化,從小希望成為獸醫,也如願進入獸醫系一圓美夢。
這些孩子的共同特徵,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被分數與排名沖昏頭,看年紀輕輕的他們開心勾勒未來的人生藍圖,讓人欣慰動容。
不過有人批評繁星制度的志願數太少,錄取後不論放棄與否,都得孤注一擲,不可再參加其他的升學管道,認為這樣的規定太過嚴苛,剝奪考生更多選擇的機會與權利,建議應放寬志願校系數及申請放棄再做其他選擇的權利。
正因為破釜沉舟的規定,才能讓學生考慮再三,精挑細選最佳的志願,否則得隴望蜀,擔心「浪費分數」,硬著頭皮選填根本不喜歡的「夢幻校系」,就算錄取了,念自己不愛的東西,白白耗費時間與精力,何苦來哉。
如果讓繁星制度放棄這些堅持,未免失掉原始創發的用心良苦。祝福這些擇己所愛的孩子們,將來愛其所擇,都能在專業領域展現一番作為。
鍾邦友(高雄市/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