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女性常見的原發性痛經,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失調有顯著關係;建議經痛女性積極治療,可避免大腦結構改變。婦產科醫師提醒,經痛不處理,未來恐引發其他慢性痛!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新研究指出,女性常見的原發性痛經,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失調有顯著關係;建議經痛女性積極治療,可避免大腦結構改變。婦產科醫師提醒,經痛不處理,未來恐引發其他慢性痛!
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組成之「榮陽疼痛研究團隊」證實,原發性痛經女性腦部變異比率高,帶有「特定基因」較會發生痛經,並可能導致日後慢性疼痛出現;而腦部疼痛調控系統神經功能性連結異常,可能引發不同功能性疼痛疾病。此一重大研究成果,發表於重要國際醫學及腦科學期刊。
榮陽團隊歷經十多年、透過約兩百名二十至三十歲,平均原發性經痛九年的女性,進行影像、抽血與疼痛量表測量,對比無經痛女性,有原發性痛經女性,腦部的正常變異,是無原發性痛經的女性五到六倍。
北榮醫研部主治醫師、陽明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說,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M)是指沒有器官性骨盆腔問題的經痛,為女性最常見婦科問題,全球約七成五女性受此困擾,在疼痛醫學與疼痛科學的領域中被歸類為慢性疼痛。
分析基因發現,台灣有原發性經痛女性帶有更多Met等位基因,研判帶此基因的女性,發生痛經的風險更高。
謝仁俊說,PDM真正機轉不詳,普遍認為是子宮內的發炎因子、子宮肌攣縮與血管收縮的共同作用所致。建議經痛女性積極治療止痛,可避免大腦結構改變,應能預防後續可能出現的不明慢性痛。
北榮婦女醫學部主任趙湘台表示,原發性痛經指的是「找不到元兇的經痛」,痛經到無法工作、上學即是嚴重痛經,台灣女性每六人就有一人。中年後才發作的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腸躁症、偏頭痛、原因不明之下背痛、顳顎障礙症的等功能性疼痛疾病,女性罹病比例皆遠高於男性。提醒女性朋友,疼痛指數一到十分,只要達需藥物治療的「四分」,就應積極尋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