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門國小在廁所整修設計中,融入太魯閣族元素。圖/教育部提供
埔墘國小廁所經過整修後,煥然一新。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廁所文化也能成為學校美感教育的一環!教育部國教署在一○四年度補助全國各縣市計二百八十八所公立國民中小學、約一千零四十間老舊廁所辦理整修,讓這些老舊廁所大變身,不僅美化校園,也營造出更安全、舒適及優質的校園學習環境,計畫頗受好評,今年教育部將持續辦理。廁所變漂亮後,小朋友興奮地說:「以後上廁所更開心了!」
學校老舊廁所常有通風、採光不良、台階設計高度差、如廁的空間狹窄等情形,教育部因此推動整建計畫,提供符合孩子需求、學校願景的環保、通風、排水及衛生美學廁所。
花蓮縣銅門國小校舍三面環山風光秀麗,創始於民國七年,迄今已是高齡九十七歲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學校。在老舊廁所整修設計中融入太魯閣族的元素,利用紅黑白三色排列磁磚計畫;校內兩棵特色老樹亦成為一樓廁所入口的意象,並在洗手台設計上,運用線條與幾何圖型表現,除了機能的改善,例如小便斗的更換、通風採光增加等,更在美化的角度上有良好表現。
新北市埔墘國小位居新板特區,校舍老舊,屋齡達二十五年以上。廁所經整修後,以開高窗、重力換氣方式,達到空氣有效自然對流;燈具改為感應式和LED燈,有效節能;地板鋪設霧面磚,還增設排水暗溝有利後續清潔維護。
廁所整修後,埔墘國小由教師帶領學生認識改造理念,說明如廁禮儀,讓廁所文化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