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升學季一波接著一波,忙完「繁星推薦」後,「個人申請」九日展開。繳交報名表前的最後階段,專家建議再做一輪檢查,才不會後悔終身。
「個人申請」共有一千九百六十四個校系,每位學生最多可選六個。升學輔導專家胡天爵表示,很多學生為了符合父母、師長期待選了某些校系,卻沒有興趣。選系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和能力,找到符合志趣的校系,未來較能出人頭地,不一定得擠進熱門校系,「今天的冷門,可能是未來的熱門」。
甄選不是唯一管道,後面還有指考分發,許多學生都苦惱是否該孤注一擲,還是預留後路。胡天爵說,甄選名額多,不要輕言放棄,填寫的六校系中,至少應有三個穩過門檻,之後準備口試、面試才不會太緊張。
台南一中輔導主任吳玟芷提醒,許多校系有特別要求,最常見的是英文能力證明。學生沒注意到這個「細節」,臨時報考檢定已來不及,等於浪費一個志願。另一個例子是獸醫系,常要求提出在動物之家或相關單位志願服務證明,就算臨時急救章,大學教授都看得出來,面試露馬腳。
吳玟芷分析,電機、醫學系撞期最嚴重,建議學生向系方詢問,或許可上下午錯開面試。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則認為,選系還是以落點、能力、興趣為主,不要怕填撞期校系。因為預期心理,很多撞期嚴重的校系,考生過度分散,反而第一階段門檻較低。
許多學生選填志願前做落點分析,劉駿豪點出常見迷思,就是只看去年過關分數。正確的作法應回推兩年,今年應對比一○四、一○三年的分數,並留意這三年,該系的名額、篩選標準是否有大變動。
專家共同提醒,報名前到大學走走,也可打電話到系辦,或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