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赴嘉義進行農業產業之旅,表示要成立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農地銀行、農業勞務公司,讓農業成為賺錢的產業。
蔡英文有意推動由政府媒合、以轉介閒置土地與勞動力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只是農委會早有「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應於此基礎上建立更加完善,才是好事一件。
過去農業委員會推動的政策,的確是解決了部分閒置農地的問題,而民間承租土地的青年農民,懂得運用農機器具,並以市場需求,大量耕作經濟農作物,不僅利用閒置農地,降低勞動力成本,也能穩定本土農業與民生所需。
蔡政府的農業政策也必須面對一個挑戰,即是台灣有意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時,勢必要開放外國農產品做為貿易談判條件,台灣本土的農業如何因應,恐怕不是持續推動馬政府所建立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所能因應。
就既有的國際貿易談判經驗來看,開放農產品進口對本地農業衝擊甚鉅,蔡政府的農業政策必須有所準備。
蔡英文要做的並非讓農業成為賺錢的產業,而是先回歸「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的基礎,透過政府提供信用保證,媒介土地與人力賡續現有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運用現代化農機耕作,媒合本地大型食品及物流產業與農民進行契作,以求穩定國內農業供需,再行輔導農業轉型,與發展重點項目。
因應未來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對本土農業的衝擊,以及增加其外銷競爭力,甚至是減少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從短期增加土地勞動生產率,到長期減少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後對本土農業的負面影響,讓農業成為穩定民生的產業。
鄭佑璋(桃園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