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唐代慧苑法師(法藏之弟子),根據八十卷本《華嚴經》中的難字加以注音釋義,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慧琳著《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之中,史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簡稱《慧苑音義》。
換句話說,當初經錄的編輯者是把《慧苑音義》附屬在《一切經音義》之中的。原因可能是慧苑的這部著作太短(僅三卷),二書同質性高,乾脆編在一起。又因為慧苑當年得罪同門,被視為異類,時人並不善待他的著作,故而《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殘缺不全,《慧苑音義》可能也不齊全,只能與別人合併在一起吧。
《慧苑音義》的特色在於:書內附有《華嚴經》中梵語之正翻及略解,並引內外典以說明譯語之字音、字義。所引的書目甚多,除佛教經典外,尚有其他中國典籍如《論語》、《孟子》、《易經》、《毛詩》、《尚書》、《禮記》、《管子》、《山海經》等及諸家注本,更有歷來各類形音義辭書,凡百餘種。可知慧苑讀書之廣、學問之深。
舉例來說,在解釋「逮於無上」時,慧苑寫道:「逮唐愛反邇雅曰逮與也與即古之預字今經意謂得預無上菩提果也」。古時無標點符號,筆者為它加上之後即為:逮,唐愛反。《邇雅》曰:逮,「與」也。「與」即古之「預」字,今經意謂:得預無上菩提果也。
所謂「唐愛反」是指「唐」之上音「ㄊ」加上「愛」之下音「ㄞ」,就成了「ㄊㄞ」音,即「逮」字之讀音。但為何我們今日說「逮」是發音「ㄉㄞ」呢?可能千餘年來語音發生變化以至於有誤差吧。
《邇雅》即《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辭典,後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
總之,慧苑解釋「逮於無上」,引用了《爾雅》,並指出「與」、「預」通用,結論是「得預無上菩提果也」。
又如解釋「無央數劫」則說:央,於良反,王逸注《楚辭》曰:「央」,「盡」也。在此慧苑也引用了王逸之《楚辭》注釋書中的一句話。
慧苑對聲音韻律的鑽研,可謂首開佛門風氣之先,這本《慧苑音義》雖短,但成了後代研究考證、訓詁、聲韻等學者所欽奉之書。慧琳亦是唐僧,比慧苑晚約一百年,當他撰寫《一切經音義》時,即比照前輩慧苑大師的方法,博採群籍以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