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慧苑法師為華嚴三祖法藏大師的六位上首弟子之一,如此聰明優秀者,為何在法藏入滅後被同門師兄弟擯除呢?原因在於慧苑的學說帶有批判性,不見容於當時。
《華嚴經》八十卷本於法藏晚年譯出,一生弘揚本經的賢首國師(時人對法藏的敬稱)不免要執筆書釋,但僅寫了十九卷就去世,便由弟子宗一、慧苑續筆。宗一續滿二十卷,其文現已失佚;慧苑所續名為《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今收於卍續藏第五冊,但已殘缺不全。
據慧苑自述,此書是他「鳩集廣略之文,會撮舊新之說;再勘梵本,仇校異同……」而成。照理說應是極具分量的著作,然而書中最大問題在於:
一、判教思想的差異。法藏大師把佛之一代時教立為「五教」,慧苑則改為「四教」。
二、「十玄緣起」說的差異。由二祖智儼奠基、三祖法藏發揚光大的「十玄門」,慧苑改作「十種德相」和「十種業用」兩重說。
以上兩事讓華嚴宗人視為違逆師尊與宗門,遂把他自華嚴族譜擯除。後人尊澄觀為四祖、宗密為五祖,而無慧苑之名。
法藏的「五教」是指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慧苑認為這不過是對天台四教加上一個「頓教」而已,並無新意。慧苑說:「頓教亡詮顯理,如何立為能詮?若此是教,更詮何理?」、「若許離言總應名為頓,終、圓二教豈不離言?豈不頓乎?何有五教?」於是他另立迷真異執教、真一分半教、真一分滿教、真具分滿教,亦即認為此「四教」優於原來的「五教」。
由於此說複雜,本文僅能簡述其前因後果,若欲詳細探究,可參考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
慧苑最大問題在於批判其師法藏、另立新說,這在當時是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四祖澄觀批評由「五教」變「四教」使得權、實不分,漸、頓難辨。而「十玄緣起」改成「德相」、「業用」兩重則徒增繁瑣。然而近代的太虛大師卻讚許「慧苑四教統觀內外,亦有恰當處」。
要言之,慧苑是個受爭議的人物,不過,他所寫的《慧苑音義》(梵音之語言學)對後世貢獻良多,他應該可堪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