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李小姐來信:
我從小就有輕微的心臟病,醫生保證只要經過控制與服藥,我與一般人無異。我目前有穩定交往的男友,兩人個性、想法跟價值觀都非常相近,經過半年的交往,我相信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我們也彼此認定對方就是將來要走一輩子的人。
上個月,男友向我求婚,雙方父母也都很贊成,但自從他媽媽知道我有先天性的心臟病之後,態度一百八十度地轉變,雖然男友媽媽本身也罹患和我相同的病症,也知道這個病可以經由服藥控制維持健康,但還是非常反對我們的婚事。因此,男友和家裡大吵了一架。
男友媽媽還主動與我連繫,委婉地請我諒解:「不好意思,我兒子因先前隱瞞妳的病情,我和他爸爸都沒辦法接受這件事,因此還鬧了家庭革命。妳是個聰明的女孩,相信可以理解體諒我們做父母的苦心。」
我好不容易遇到對的人,卻因這樣的原因不能在一起,到底我該怎麼做?
鄭淑錚心理師解析:
(英國心理諮商與治療學會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
故事剛開始時,一片風和日麗,因為兩人個性、想法、價值觀的類似,很快地通過各種差異因素的挑戰,經過半年交往,決定攜手共度一生,互許生命中最珍貴的承諾。
甜蜜喜悅的進行曲才奏起,卻無預警地被外力攔截,拉出一個巨大的休止符!這時候女主角述說事情的方式,顯得如此淡定無任何波濤情緒,彷彿敘述一件與自己不相干的事件,這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演化論心理學曾生動地描繪人類遇到危機時的反射反應,不外乎:迎戰、逃匿、凍結(裝死)、及諂媚(迎合敵人)。當不能決戰也不能逃離時,有人會暫時將感受冰封起來以降低痛苦,增加存活的機會。這時候一個人的生理反應是僵硬麻木的,心理也呈現物化無感的空白狀況,明明是創傷經驗,卻看不到應有的情緒反應,說明女主角仍無法面對突然降臨的失落感,更遑論處理這團混亂的情境。
如果單就生理因素考量,因為醫學技術的進展,男方的媽媽應該比其他人更清楚,女主角可以像她一樣結婚並養育後代,更何況醫學研究也排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和遺傳的關聯,因此,「心理障礙」才是引發這團混亂的主因。
試想一個人的童年,當其他孩子都在運動場競逐奔跑時,自己卻被大人限制參與;分明很想和大家一起跑跳推擠,但小朋友們都被老師提醒要跟妳保持距離,怕發生意外。一個「我和別人不一樣」的標籤,如影隨形地貼在自己身上。
現代身心靈整體醫療模式的興起,或許可以提供有此症狀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諮商,協助他面對並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並賦予意義,例如,更能同理別人說不出口的感受,重視發揮自己的特質、從與眾不同中建立自我價值感。
然而,過去的時代對小患者的心理關懷可能不足,如果女主角善於運用同理心,其實不難理解男友媽媽的心理——可能掩埋了多少不易說出口的羨慕、無助、孤單、恐懼等複雜情緒。也許她曾試圖遺忘兒時的心理陰影,卻在這次的「巧合」中爆發出來,彷彿將過去未清理的心理垃圾,都投射到有相同病症的女主角身上,甚至召喚女主角「同理」她自己,剝奪兩位年輕人對生命伴侶的決定權。
這樣的被剝奪感,可能再度開啟女主角早年「不能與別人一樣」的心靈創傷,在麻木的冰封反射中,暫時失去同理與溝通能力。當然,充分的愛與支持可以協助這對愛侶反思這次事件所掀開的傷痛,與上一代試圖掩去的心理失落。所以,具體做法是男女主角可以主動去關愛母親,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她早年未被照顧的心理需求,重新得到重視與彌補。在愛與了解的基礎上,進入真誠的對話,當心理上的威脅與對峙感自然消除時,其他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也會相應而生。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2311 ~ 8090(幫您!救您!)
專線服務時間:
10:00-12:00;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