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地震頻繁,地震預警顯得更為重要。科技部與教育部合作,推動校園地震預警系統建置,截至去年底已在全台建置二十站高精度井下地震儀,可即時傳送地震訊號到鄰近各校。預計一○七年底前完成全台三千多所中小學校內預警發布系統建置,以後只要接受到地震訊號,警報便會作響,提醒學校防範。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研究員廖宏儒說,三年前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在嘉義市港坪國小進行井下地震儀試驗,有家長發現,地震還沒到時小朋友就開始找掩蔽物,沒想到十秒鐘後,地震果然來了,當時引起不少關注。教育部希望推廣到全台中小學,計畫因此展開。
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沛暘說,計畫選定靠近斷層帶、環境干擾較少的學校建置井下地震儀,如宜蘭縣宜蘭國小、花蓮縣稻香國小、南投縣頭社國小等,每站可發布訊號的範圍約半徑二十到三十公里。
廖宏儒解釋,地震波分為P波和S波,破壞性較小的P波跑得快,能夠提早偵測,氣象局蒐集到的地震資料雖多,但都得回到氣象局分析後發布,高精度井下地震儀能就近發布,速度更快。除了二十個主站,另與學者合作設置五百多座微機電現地型地震警報站,也可輔助發布訊號。
林沛暘表示,目前井下型地震儀已開始運作,有兩百多個學校能接收到訊號,但學校警報系統也需要更新,系統需更精密、隨時「stand by」,才能快速發出警報,讓學校能在十到二十秒時間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