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天龍
戰國時期,公叔痤屢次向魏惠王舉薦公孫鞅,惠王都不置可否。後來公孫痤病重,惠王來看他,公叔痤再進言:「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惠王走後,公叔痤轉告公孫鞅:這次是迫不得已之舉,若不成,你就趕快逃命吧。聽完後,公孫鞅不以為然說:「您多次舉薦都無果,這次反激就能讓他殺我嗎?他前面不聽你的,後面也必不會聽。」於是他沒有逃,果然也沒受到惠王的任何為難。
類似事情,《韓非子》也有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中行文子逃亡,經過一個縣城。侍從說:「這裡有大人的老友在,為何不休息一下,等待後車到達呢?」文子說:「我愛好音樂,此友就送我名琴;我喜愛美玉,此友就送我玉環。這是個只會投合我求取好處,而不會規勸我的人啊。」文子說完便迅速離開。後來,這個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後來的兩部車子,獻給了他的新主子。
《鬼谷子·決篇第十一》所說的:「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個識人之法,自古被視為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