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萱(廣播電視主持人)
台灣選出第一位女總統、第二位曾任陸委會主委的總統、第三位學法律出身的總統。
女性,標示台灣社會的民主平權;陸委會資歷突顯兩岸關係在台灣政治的關鍵位置;至於法律背景,只能說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真和台大法律系有說不清的古怪莫名緣份。
「別再讓台大法律系當總統」,過去十六年,每當社會對時政不滿,就會冒出這類調侃喟嘆。陳水扁有鑽營弄權的律師風格,馬英九囿限在法匠菁英的學者姿態,都是不爭事實;儘管法律人性格未盡相同、也未必是治國風格的全部。新總統蔡英文,以第三種法律性格—「談判者」鮮明形象烙印於國內外,這將如何影響她的領導風格和台灣未來四年,讓人好奇。
事實上,不等就職,「談判者」蔡英文,眼前的挑戰已然開展。過去一周,兩岸棋盤落子紛紛。
一月十六日,蔡英文勝選感言,重申立場、提出保證。強調「維持現狀」和兩岸政策一致性,不挑釁、零意外。
一月十六日,大陸國台辦聲明稿,重申立場、謹慎回應。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台獨方針堅如磐石始終如一,願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政黨與團體加強接觸交流,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一月十八日,蔡英文接受周刊專訪,釋出善意、和緩氣氛。強調周子瑜事件應非對岸操作,對岸在這次選舉非常克制,她非常了解對岸善意。
一月二十一日,蔡英文接受專訪,提出替代方案、測試對岸底線。正式拋出在「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及憲政體制」四項政治基礎下,續推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一月二十一日,大陸國台辦回應,拒絕替代方案、底線依舊不變。強調九二共識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直指「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短短幾天數度過招,看似才開始,第一回合已告段落。蔡英文透露出軟中帶硬的積極談判風格;北京當局則在攻防關鍵時刻展現硬的更硬鐵板姿態,還透過選後各項兩岸協議交流暫緩訊息,反向蔡英文示警施壓。
我們無從得知,兩岸在選後動盪中求取新平衡的過程,還會有幾回合攻防。但在下回合過招前,蔡英文應已掌握幾項談判現實,一是時間點,兩岸宜在五二○就職前後取得新共識基礎,時間拖愈長,對甫上台的新政府和迫切期待跨步向前的台灣社會,愈加不利。
二是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口說之外,對岸明顯等待蔡英文以具體行動詮釋兩岸新論述。
三是攻防結果,硬碰硬導致兩岸重陷中斷停滯局面,絕對是台灣社會不樂見也無力承受的最糟結果;在台灣意識更顯高張的新民意下拒絕九二共識,同時若寄望北京當局完全維持過去八年的交流利多,亦非現實局勢中的可能發展。
換句話說,在不變與最糟之間,微調、輕傷害,是選後台灣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的談判最佳結果。除了北京方面如何在國民兩黨間拿捏輕重,在國際觀感、內部鷹派勢力和台灣民心間盱衡得失,繫諸轉念之間,台灣獲致最佳談判結果的重要憑靠,就是蔡英文的談判能力和民進黨的執政準備。
蔡英文最欣賞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曾在一場國際談判場合結束後說,「我們當然可以在一件事情上,一直堅持最高要求,永不妥協。但只要能讓事情至少往前一步,就算知道不會得到一致掌聲,我還是會去做……。」執著且務實的梅克爾如此,從兩岸談判看治國能力,台灣將賭在另一位談判者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