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屋野惠
有時媽媽會這樣說
又在打電動?
不是講好一天玩○○分鐘嗎?
你要打電動打到什麼時候!
電動魅力讓人無法抗拒
我一直對「電動」很有好感,並抱持肯定的態度,也從來沒有要兒子戒掉打電動的想法,畢竟從電動裡也能學到東西。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自己也有過為電動著迷的時期。
但畢竟我們已經是社會人士,並不會為了玩電動而放著家事不管,或是不到公司上班;不過我們也以自身的經歷實際感受到,電動對孩子而言,是非常有魅力卻又危險的娛樂。
之後,當我的孩子們懂得怎麼操作電動之後,果不其然也為電動的魅力神魂顛倒。為了爭奪誰先玩電動而吵架是家常便飯,還會因為沒有晉級,一直卡關,而把怒氣發洩在周遭人的身上。
此時,我們也開始過著不知該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對沉迷於電動的自家孩子感到非常頭痛的日子。
電動腦是否等同暴力腦
總是關在家,不去外面玩;就算有朋友來家裡,彼此也不交談,只是對著四方型的機器不斷按著按鍵……相對於玩電動的人廢寢忘食、著迷的模樣,周遭的人的確會不懂他到底在做什麼──而不懂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做什麼,對爸媽來說是件很不安的事。
此外,爸媽看著孩子沉迷於電動也會覺得不安,因為擔心孩子會變成「電動腦」,怕孩子過於沉溺於電動,不再用大腦思考,分不清楚現實與電玩遊戲世界之間的差別,變得暴力、出現反社會人格。
如果孩子不懂得規畫玩電動的時間,那麼像寫功課、讀書、幫忙做家事等「該做的事」也會被丟到一旁,因為時間都被電動給占據了,這也是爸媽無法喜歡電動的原因之一。其實不只是電動,在「該做的事」與「想做的事」之間取得平衡,對大人來說也是個困難的課題。
講到電動跟孩子的關係時,我們常有「孩子著迷於爸媽不懂的世界,因此把『該做的事』放著不管,最後變成犯罪者」的想像,但事實上,並無法證實是否真有這樣的因果關係。況且,這種沒來由的不安,很可能來自沒有根據的先入為主觀念。
如果爸媽因為孩子著迷於自己不懂的世界而感到不安,那就試著和孩子一起樂在其中吧!如果能和孩子互相指導遊戲攻略,親子間也會更有話題吧!而且讓孩子看到爸媽玩電動玩得正開心時,為了家事或工作,很乾脆地關掉電動的模樣,會比只是用嘴巴叫他們別再玩了還更有效。
光說「不要玩」沒有用
看到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放著不管,一個勁地打電動時,爸媽總會忍不住說:「不要再玩了!」這樣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但如果電動是一句「不要玩了」就能不玩的東西,孩子也不會如此著迷了。
後來我發現,想讓孩子放下電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除了電動外孩子想做的事」。根據統計資料發現,長時間玩電動的孩子比例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這是因為「想做的事」與「不做不行的事」逐漸增加的關係。
放學後上才藝班、準備國中升學考試、加入運動隊伍、國/高中的社團活動等,這些必須認真去做的事愈來愈多,相對地,玩電動的時間也就會逐漸減少。
爸媽請不要直接認定「我家孩子沒有才藝或運動天分」,你居住的地區有沒有能讓兒童或青少年參加的文化活動呢?如音樂班、舞蹈教室、合唱……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許多可讓孩子開心參加的活動。畢竟,爸媽不能斷言自己的孩子對什麼有興趣,會「迷上」什麼;所以,請多花一點時間與工夫,給孩子挑戰的機會。
此外,如果發現孩子被電動綁架的時間實在太長了,那麼就算是硬拉,也務必要把孩子帶到外面的世界,最好帶孩子到美麗的大自然中──不管是當天來回的郊外踏青、或兩天一夜的露營都可──或許孩子會對花草之美、燦爛的星空及野外可愛的小動物著迷也不一定;或是在突然想逛逛的博物館中,找到讓孩子決定研究一輩子的專題也說不定。
不要只是待在家,用嘴跟孩子說「不要再玩電動了」,能為孩子提供多少「電動以外」的選擇,也是爸媽非常重要的工作。將孩子拉出門吧!就算是原本氣呼呼地說「我想在家裡玩電動」的孩子,在回家路上也一定會滿足地說:「今天真的好好玩喔!我們下次再去!」
這樣做能讓孩子成長!
試著和孩子一起感受電動的樂趣吧!
準備「電動以外」,讓孩子想做的事。
如果孩子真的太過沉迷,就帶他出門,
讓他感受大自然之美。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出版的《不要對前青春期男孩說的45句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