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襎(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
總統大選是民進黨勝了?或是第三勢力勝了?其實,誰都沒有勝利,最重要是百姓在兩黨惡鬥後,選擇一種絕對信賴,將國家大政交給民進黨,讓他們放手一搏。
二○○八年總統大選,馬英九得票率百分之五十八點四五,得票七百六十五萬九千零十四張選票,民進黨得票五百四十四萬四千九百四十九票,得票率百分之四十一點五五;立法委員國民黨獲得八十一席,民進黨二十七席,五席是其它政黨。
狂勝的國民黨,豈知會有今日慘敗。僅只八年攻守易位,民意如流水。人民對國民黨的絕對期待,八年後轉為絕對失望之際,重擊必然強烈。
任何政黨,都不可輕心,微妙的民心才是「王道」。無怪乎帝舜將權柄交付給大禹時,殷殷告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民心難測,必須專心致志,恪守中道,可驗之言方聽,謀動必依眾見而行,不偏執於己見。古代皇權至上,必也戰戰兢兢,況乎現代民主社會。
國民黨已慘敗,必須躬確檢討,敗因為何?馬英九政府挾著高度期許登上大位,固然於兩岸和平有所貢獻,卻迷失為虛構的「全民政府」而不自知,無法引導國民黨快速轉型,一方面討好民進黨,一方面被派系挾持。
所謂改革不是中途停止,就是背於時流,臨事裹足不前,諸如證所稅、油電雙漲、食安風暴、洪仲丘案、王金平事件、阿帕契打卡案、太陽花事件,不是舉止失措,就是無法快速解決,不知「總統」權責為何物。民意基礎一點一滴流失,令不出府,政院因循,苟且從事。
民進黨再次執政,然而國內這些年來的困境,橫亙在前,老年化與少子化問題幾乎動搖國本,經濟停滯不前、貧富擴大、年輕人沒有未來、高等教育即將破產…。
這些問題並非單一問題,無法一部一會來解決,問題底層盤根錯節,必須有一個大有為政府才能帶領老百姓度過難關,這正是此次民進黨狂勝的原因,無他,人民深感問題嚴重,授與絕對權力。小英政府即將上台,如何使沉痾康復,尚須謀定後動,行霹靂手,挽回頹勢。
台灣恐將邁入政黨更替的常態階段,此次民進黨完全執政,「中華民國」作為台灣的最大公約數,應該無庸置疑,老百姓深深祈求的並非口號治國或者意識型態,或者政黨暴力,而是落實身為政治人物的承諾,解決台灣社會在3C時代所遭遇的龐大困境。
台灣經歷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社會運動形象已經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尚待檢驗的「時代力量」的社運光環。「時代力量」是一個「名詞」,如何成為一個「動詞」尤待殘酷的政治體制內運作,才能轉化為能量。
台灣是否存在「中間選民」?從數次政黨輪替的結果可以得知,促成變動的永遠是那隱而不顯的理性主義,如未能恪守社會公義,創造時代價值,中間選民天平自然傾斜。
馬英九的崛起與執政失敗,反映出這種奇妙的「中間選民」的抉擇,「人心惟危」不可不知。慘敗的國民黨必須記取教訓,取得政權的民進黨更應以此為戒,施政超越黨派利益,以國家利益為先,建立具有公義的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