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人靠大吃紓壓,吃到飽餐廳滿街林立,但用餐後卻深陷吃太飽的不適與懊悔中,一項新研究或許可幫你減輕罪惡感。美國康乃爾大學與土耳其馬爾馬拉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吃到飽的價錢會影響吃飽後的感受,付愈少錢的消費者,用餐後不適、罪惡或懊悔的感受更強烈。
研究人員在紐約一間義大利自助餐廳進行為期兩周研究,一百三十九名參與者,原價每人八美元的自助餐,部分參與者有半價優惠,只需四美元,用餐完畢後填寫問卷回答吃多少、是否因吃太多感到不舒服等。
結果顯示,比起付原價的人,付半價的消費者更會感到內疚與吃過飽,這項研究刊登在《BMC營養期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理師詹雅雯指出,吃到飽餐廳價格會造成消費者認知上落差,即便吃下同樣的食物,付較多錢的消費者會認為比較好吃,付較少錢的消費者則會假定「便宜沒好貨」,但基於想撈回本的心態,仍會繼續吃,只是感覺食物沒這麼好吃,也容易產生過飽、不適與愧疚感。
適逢歲末聚餐旺季,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建議,吃到飽餐廳最好從蔬菜等低熱量食物開始吃,再吃蛋白質食物,低脂肪的海鮮是最佳選擇,建議以白肉魚、花枝或貝類為主,鮪魚肚、鮭魚等油脂含量高,應酌量攝取;肉類則要選擇油花少,並以水煮或清蒸為主;湯品應選清湯、少喝濃湯、甜湯。
此外,酥皮、炸蝦、勾芡類與覆滿奶油糖霜的精緻甜點,是營養師眼中的地雷食材,熱量爆表又容易會過量,建議少碰。
另外玉米、芋頭等食材屬於榖根莖類而非蔬菜,吃多恐影響血糖與血脂,建議三高患者酌量。
詹雅雯說,有消費心理學研究顯示,消費者的座位如果離取餐區愈遠、盛裝食物的盤子愈小或者是服務生收拾桌子的頻率愈低,進食的量會愈少,或許可以供不想吃太飽的人參考。
5招教你健康吃到飽
1.先吃蔬菜再吃海鮮或肉,盡量選擇白肉、少油脂的肉品
2.喝清湯不喝濃湯
3.勾芡菜餚夾上方未泡到芡汁的部分
4.酥皮、炸蝦與精緻甜點少碰
5.坐距離取餐區較遠的位子或拿小盤子盛裝,可避免吃太多
資料來源/張斯蘭營養師、詹雅雯心理師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