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但她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六歲時,隔牆聽父親拉琴,便聽出父親的琴有一根弦斷了。她的父親懷疑女兒是不是蒙的,就有意把第四根弦弄斷,文姬馬上說:「父親,第四根弦又斷了。」長大後的文姬琴藝超群。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文姬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氏大家族,她的丈夫叫衛仲道。這段婚姻不到一年,衛仲道就吐血身亡。衛家的人嫌兒媳婦剋死兒子,無法正待她,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也不顧父親的反對,回到娘家。
蔡文姬二十三歲那年遭匈奴掠去,被匈奴左賢王納為王妃,為左賢王生兒育女。建安十三年,曹操得知文姬流落匈奴,立即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回來。那年蔡文姬三十五歲,而後曹操又做主,把她許配給校尉董祀。
蔡文姬嫁給董祀後,婚姻生活起初並不幸福。董祀正值鼎盛年華,一表人才,且博通經史,擅長音律,自視甚高。在當時的年代,文姬已是二嫁之身,嫁給董祀是第三次;因為是曹操指婚,董祀也不敢違抗。
婚後第二年,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便跑到曹操的丞相府,為丈夫求情。曹操看在和蔡邕的交情上,又想到她的悲慘身世,赦免了董祀。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對她刮目相看。若干年後,董祀和蔡文姬生了一兒一女,女兒後來嫁給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這就是蔡文姬的經歷。
蔡文姬生活在匈奴的期間日夜思念故土,回到漢朝後,就參照胡人的聲調,結合自己悲慘的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聞之腸斷的《胡笳十八拍》。嫁給董祀後,又因感傷而作了《悲憤詩》,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
【原文】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
(引自《后漢書.蔡琰傳》)
【譯文】陳留董祀的妻子,同郡蔡邕的女兒,名字叫作琰,字文姬。博學才智機辯,又精通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