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無人智慧車,圖是研發團隊靈魂人物林家樑介紹PEV。
圖/中央社
圖為輕量無人智慧車。
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當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遇上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由美國MIT與台灣資策會共同合作的首台輕量無人智慧車PEV(Persuasive Electric Vehicle),昨天上午亮相,最快今年底,民眾就可試乘。
資策會昨天上午在台北空總創新基地舉辦「智造世代 駕馭未來城市」無人智慧車發表會。資策會表示,PEV是台灣向車聯網邁進的一大步,透過感測器技術、雲端數據處理,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精準掌控附近有幾台車、路況為何……等資訊,提供客製化精準的服務,打造智慧交通網絡。
研發首腦 台灣留學生
來自台灣、也是研發團隊靈魂人物的美國MIT媒體實驗室Changing Place Group研究助理林家樑指出,有別於市面上無人車多以「汽車」概念出發,台灣自行車產業傲視全球,這台由美國MIT與資策會共同合作的PEV,以輕量化自行車體為概念,除了黑色的車架來自美國,九成的車體如車罩等,都與台灣本地團隊合作,每台造價約二十萬元。
林家樑表示,目前PEV外型類似三輪加蓋的自動車,借助雷達偵測、照相機與GPS定位,除了可載人、載貨,透過對應的App就能計算出最短路徑,把車叫到指定地點,在行駛過程中減少繞道,將蒐集環境數據與使用者的資訊上傳至雲端。
而PEV也可以電取代石化燃料,林家樑說,PEV曾模擬在紐約送貨兩小時的情境,與其他無人車相比,行車距離可節省百分之四十,節能減碳可省下百分之六十,適合運送包裹、郵件等。
PEV像孩子 需要學習
不過,昨天發表會上PEV卻不太給面子,除了一早馬達臨時故障更換,駛進會場時,一度偏離正常路徑,撞到區分街廓的鞋盒,得靠工作人員手動引導,所幸沒有「翻車」。
儘管PEV首次亮相有點「落漆」,但林家樑坦言,PEV系統為人工智慧設計,像小朋友一樣,需一步步教導修正,再透過影像處理、偵測距離,逐步認識外界環境,如斑馬線、紅綠燈等。林家樑表示,今年底MIT媒體實驗室將製造五十台車,分別於台北、新加坡、德國漢堡和美國等五座城市進行實地測試,再借助雲端大數據,蒐集各城市的使用情況。他也邀請國內大專院校、企業與民眾一同到空總創新基地測試、試騎,為PEV累積具價值的參考數據,計算出最適合台北市的運輸模式。
資策會指出,這次舉辦活動的TAF空總創新基地,原為空軍總部舊址,去年二月,行政院決定不開發、原地保留,建設為創新基地。而資策會與美國MIT的合作,就是第一個示範計畫,雙方將共同投入未來城市與智慧交通服務等研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