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心暖暖 滿山間

文╱許巽絜 |2016.01.08
2733觀看次
字級

孩子總開心驕傲說櫻桃花、櫻桃花……原來這些樹,都是當年的小娃栽種,如今已成高壯的芳樹見證他們的成長。

夜裡,氣溫偏涼,雨水不停滴落。聽說今年各地缺水,上回我去湄公河沿岸的市集,遠眺的那片黃土,想不到是已乾涸的溼地。不過,或許是在高山上,所以幸運地不時上演各式各樣的落雨秀。

有時我們在雲的上面,所以會見到層層雲海,孩子會大聲嚷著說「吟海」,更有的時候,我們被濃霧包覆,當地人的經驗法則讓他們喃喃說快下雨了……下雨總是讓空氣很潮溼,不過這幾年的氣候也愈來愈溫暖。其實我希望雨別來得那麼密集,常常緊張盯著天空,猜測波譎雲詭的下一秒。這裡的天氣和台北很像,幾天前台北冷,這裡就冷;過幾天台北熱,這裡就熱。天氣的轉變,讓我找到與家鄉相似的感覺。

我是山上唯一久住的台灣人,村裡每個人對我都很友善,他們總是親切招呼。騎不會打擋車的我,常常步行前往學校教書,那些認識的、不認識的,會放慢車速到我前方問一句:「老師,要上車嗎?」氣喘吁吁又滿頭大汗的我不假思索就會答應,沿途不是搭學生的機車,就是村民的順風車。其實少有人在山路上走的,連那些小毛頭都騎著摩托車代步。但有趣的是,聽說這裡土生土長的人會暈車,或許是離村下山都需要將近一小時的車程,明明從小就往來在蜷蜿山路,卻敵不過自己的暈頭轉向。

除了在中文學校工作,我同時也扮演嚴父慈母的角色,在年齡近30歲的育幼院,與20多位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卻有著相似的命運,或許父母無力教養,或許家庭遭受變故,每個孩子背後有無法開口的故事。過去村落是對抗苗共的重要戰地,很難想像之前的環境如何險劣,許多與我年紀相仿的村民,因為失怙或家庭環境不佳都曾經住過。

年節時常有哥哥姐姐包紅包給現在素未謀面的院童,或是返院尋求刻印的時光,他們曾說,現在的白米飯再怎麼好吃,也比不上一起吃的大鍋飯。院裡的環境因需求而多次改建,不變的是我們仍在一片蓊綠中,後院的大樹從未見它開花結果,卻想不到在寒冬時令,開滿粉嫩的櫻花遮蔽天空,不只如此,前前後後都被幸福的粉色圍繞,孩子總開心驕傲說櫻桃花、櫻桃花……原來這些樹,都是當年的小娃栽種,如今已成高壯的芳樹見證他們的成長。

有誰會想和自己的父母分開呢?即使院裡的環境與物資都比家裡的好。每當孩子們說:「老師,我好想回家。」我總是開始大聲問:「誰不想家!我也想家呀!」就會得到此起彼落的回應:「想!我也是!」以此淡化濃稠的思念,雖然得到他們的認同,但這樣的同理有點冷漠。我也知道個個年紀小,既然家裡辛苦,不得不把他們送來,就必要學習獨立……有感於周遭大人對自己小孩的疼愛,再回頭看看他們,其實,也會心疼。

有次帶幾個孩子下山參加柚子節,回程找不到他們,繞了整個市集不見人影,同行的友人找到人吆喝我上車,告訴我剛剛她也苦尋無人,想到以前她兒子小時候都會在玩具店鋪逗留,所以趕緊去這些地方找小孩,果然看到幾個小男生在看玩具,但沒有人有錢將玩具帶走;我實在不忍心想像他們渴望卻又失落的神情。我們每天固定在餐前讓所有小孩誠心念禱「供養偈」與「晚餐歌」,希望他們珍惜一飯一菜得來不易,都是善心人士的幫忙,我也會叮嚀一些生活規矩,甚至有時會莫名說出像連續劇的台詞:「現在吃一點苦沒有關係!」、「把自己的事做好,學會照顧自己也照顧別人,大人喜歡小孩乖,以後新來的老師就會比較疼你們……」或許很囉嗦,但也是希望他們能懂事不要怨天尤人。

孩子們擅長雲南話、苗族話、泰語……這些熟悉的語言,因為台灣老師只懂得中文,所以小孩開始調整練習與我的對話。他們很少主動教我泰語,但如果我討教,會很熱心的告訴我;小男孩開玩笑說老師如果學會泰文,他就要講苗族話,怕我聽懂他們的埋怨。他也問我台灣話的「吃飽飯」怎麼說?要讓之後來的台灣哥哥姐姐有親切感也嚇一跳。常常有許多義工老師來短期服務,不了解這裡的生態,也過於高姿態;其實在這兒生活,就是跪拜這裡的神。的確來去的人太多,所有講中文的人無論年紀大小,總是被稱呼「老師」,而孩子見到新朋友的第一句話:「老師你會待多久?」我不知道是否因停留長短而決定交心的程度;但分離,讓他們學習到無常與把握當下。

孩子們的生存能力比我厲害,要自己打點一切,也要適應團體生活。從每天早晨起床盥洗清潔,固定由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的中、泰文課程學習,看似時間緊湊的一天,但他們都樂在其中,邊玩邊做事,有時對他們叨念還會回嘴,我總是笑說:「很好,你中文進步,可以對老師頂嘴了!」周日也不得閒,會讓大家分組準備餐點,幾道家常的雲南菜不成問題。醃菜豆腐是榜上常勝軍,無論如何,菜肴總少不了那紅紅綠綠的辣椒點綴,我自以為很會吃辣,來這裡才發現重口味比不上一個小孩,泰式或雲南料理不同於台灣的食物,擅長用香菜與香料來烹飪,簡單的一碗麵,會因為烹煮配料的方式而有多種口感;餐桌上酸、甜、辣、鹹的佐料都有,所有口味加進去餐碗就對了。

其實我們很像,孩子離開父母來到育幼院,村民離開家鄉來到山上,而我離開在台灣的一切。他們使用不流利的中文,我以聽不清的雲南話交換彼此的關懷,我總是到麵店說要點「麵」,但老闆都只知道「 」(粿條),後來我說吃粿條,老闆反而問要吃「麵」是嗎!從天氣、水果、食材……還有曾經到台灣做工的經驗找到相仿的熟悉,無論是在高速公路、工廠,還是餐廳廚房等,我們有生命重疊的那一段,說不完的心酸與故事,或許也能將心比心我這個異鄉人的困難吧!當我卸除老師身分,真實樣貌對打理生計一竅不通,許多的生活挑戰需要幫忙,溝通時有人幫忙翻譯,生病時有人幫忙刮痧,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幸得每個人的援助。

我在一個充滿傳奇的山野綠林。泰國人的口中,他們會拉長聲調說地名,可見地理位置的偏遠;而在雲南人的口中,他們會告訴你數不盡的驍勇故事;在我的孩子口中,他們會望著前方的雲海、彩虹或星空,不停驚讚大自然的美麗。暑氣正旺的季節,雨水卻不間歇帶來寒意;風雨中我們同路,從戰爭走到現在,也陪孩子走到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