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偉
唐代李白詩云:「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柳條與離別有何干係呢?原來在古人的習俗中,「折柳」是送別「儀式」的最後一項。
送友送出城外,在驛站、在渡口、在長堤,古人擺酒話別,互道珍惜;最後分手時,送客者要折一枝柳條送給行路人,以示告別。古都長安城外的灞橋,是古人送別駐足之處,此俗歷代沿襲,「灞橋折柳」成為送別的代名詞。所以李白要借春風不遣柳條青,來表達對朋友的挽留之情;柳,留也。
對於那些被謫貶放逐的人,送別折柳更有一番深意。
劉禹錫被發落到荒蠻之地,去時心情悲涼可想而知,在他看來:「長安陌上無情樹,唯有垂柳管離別。」依依垂楊柳,倒是最有情的了。柳不但有表示挽留之意,還寄寓著一種美好的祝願。
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管到哪裡,在甚麼環境中,柳都能扎根、長葉、興盛,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旺盛的繁殖力。
折柳相送,表達了希望行者隨遇而安,在異鄉異土也能生活得美好,像楊柳一樣,充滿生機和活力,很快適應水土和社會環境,健康茁壯,獲得發展。
楊柳一旦被文人取來作為贈別之禮,便增加了多種的含意,成為感情所繫。這對文人來說,自然是風雅之舉,可是楊柳也就難免遭攀折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