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上常見以販賣玉蘭花、口香糖等商品為生的「街賣者」,但他們為什麼選擇街賣為生、又為什麼販賣這些產品,卻少有人關注。
圖/人生百味提供
【本報台北訊】街頭上常見以販賣玉蘭花、口香糖維生的「街賣者」,面臨商品局限、社會印象負面、工作不被視為「職業」等困境,長期關注街頭弱勢者的社會企業「人生百味」發起「翻轉街賣形象」計畫,希望改變「同情銷售」,讓街賣也能被視為一份「工作」。
團隊計畫透過募資,改變過去「同情銷售」模式,與在地小農合作,開發出果乾、竹牙刷等數項適合街頭銷售的產品,逐步與街賣者合作販賣,初期會協助分擔風險,提供免費商品試賣、退換貨等,讓街賣者在銷售時可以回歸產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藉弱勢情境來銷售。
目前「人生百味」已與四位街賣者合作,預計二○一七年底擴展至五十位,團隊也會透過課程,協助街賣者調整自身銷售模式。團隊還打算完成國內第一份「街賣研究報告」,讓各界更了解「街賣者」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產生,並提出「城市街頭友善生存白皮書」,從政策出發改善街賣者困境。
會有翻轉街賣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人生百味」負責人巫彥德的高中經驗。巫彥德說,當時校門口常見一位賣口香糖的老婆婆,他出於同情和不捨會向婆婆購買,但有一天,他看見婆婆拿著錢走進麥當勞點餐,第一時間直覺自己被騙了。
但巫彥德靜下心仔細思考,「為什麼賣雞排的小販可以買麥當勞,婆婆卻不行呢?」他發現,自己年輕時內心浮現的矛盾,也是社會多數民眾常有的刻板印象,「街賣者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大家對他們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選擇匱乏 乞討標誌上身
團隊透過訪談,發現街賣者多半面臨「選擇匱乏」困境,可能是受限生理、家庭狀況等因素,無法從事一般工作,或需要更彈性的工作時間。且街賣者每天收入都相當重要,無法承擔商品賣不出去的風險,才多選擇固定、保險、已被社會接受的商品,玉蘭花、口香糖等商品形象因此被定型。
巫彥德說,街賣者和購買者間有購買行為存在,也是靠自己賺錢,是一份「工作」,但卻被社會貼上「乞討」標誌,原因除與部分街賣者習慣以自身弱勢「強迫銷售」有關,產品形象、社會氛圍也需要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