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這些「街賣者」到底是誰、背後有沒有集團操控,是許多人心中的質疑,也因此加深了消費者與街賣者間的不信任。街賣者「小明」分享,不可否認有些街賣者是被公司利用來「賺錢」,但更多是受限生理、心理或家庭狀況的「獨立街賣者」,「街賣」對這些人而言是較適合的工作型態。
在大安區街頭販售玉蘭花的小明是肌肉病變患者,二十歲時在軍中發病,逐漸失去行走能力,現在只能靠輪椅移動,手也無法完全抬起。小明說,他原本與女朋友在社福單位擔任打字員,但因為薪水愈來愈低,加上女友有憂鬱症,須定期就診,且受藥物影響容易想睡覺,職場環境無法包容,改從事較彈性的街賣工作。
他說,出來街賣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由」和「舒服」,每天可以接觸到很多人,由於他不會強迫推銷,民眾多是主動購買,有許多常客最後甚至變成朋友,與人接觸對女朋友病況也有幫助。希望社會不要以負面眼光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靠自己賺錢。」
「人生百味」觀察,街賣者基本上可分成「獨立型」和「組織型」,獨立型街賣者自行批貨、通勤、銷售,較為單純、自由;「組織型」則有組織統一批貨、載送,有些組織另提供吃、住或交通接送、人工推輪椅等,雙北目前約有六到七個這樣的集團。
「人生百味」負責人巫彥德說,街賣者組織裡,有許多是由街賣者共同組成,老闆本身就是街賣者,透過互助模式來維繫更多街賣者生存,不能全部以營利、詐騙角度看待。
巫彥德說,很多人會問他們,怎麼確定幫助到「真正需要」的街賣者,團隊原則上選擇「信任」,但也會透過社工或服務組織側面了解,「團隊希望保持住『信任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