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澤涵
八十年前,長街茶館林立,卻只剩一家「圍鼓茶館」,樓內無人唱圍鼓,而每日賓客滿堂。
得從那群熱愛圍鼓的四川青年說起。人多之地,又有閑情的,不是街口,而是茶館。他們說明來意,無錢交租金,屬友情支持。戰爭、內亂不止,生意慘淡,老板們不願白讓,紛紛婉拒了。
只剩最後一家小茶鋪,他們抱最後一絲希望,與老板溝通。老板嘆息:「都難!」點頭同意,還幫他們張貼海報。
第二天,茶鋪滿座,人來了,不管喝茶,還是聽圍鼓,都該點壺茶嘛;要評要說,更該喝茶。一共唱了七天,每天都把茶鋪圍了個水泄不通。
其他茶樓都巴巴望著客人朝這兒湧。有個老板厚起臉皮,提禮請四川青年去,但他們不願做不義之人,同樣婉拒。
就在這幾天,喝茶或說聽戲,多了個名堂,叫做「吃圍鼓茶」,茶鋪趁機改名為「圍鼓茶館」。
圍鼓青年走了,客人要喝茶了,也還會來圍鼓茶館,把本是別家的客人也引了過去;他們對這兒的回憶更深,還有著幾分眷戀。
孩子隨大人的習慣,想到喝茶了,當然也來熟悉的圍鼓茶館;茶客都世代壟斷了,其他茶館只能關門大吉了。
「結善緣得善果」是很簡單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老字號必然做到了。老字號之所以老而留存,大概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