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鍋盔耐嚼滋味長

文/朱振藩 |2015.12.28
1943觀看次
字級

在民國書壇中,于右任以樸拙靈動的楷書,並用北魏碑志寫行草,一掃撫媚秀麗之風,代以雄強磅礡氣勢,造就「于派」之名,尊為「近代書聖」,確為非凡人物。

于是陜西三原人,他喜歡講個故事,以家鄉麵餅比喻人生。他說:「年輕之時,總想痛快的吃回鍋魁,可是口袋裡老是沒錢;等到後來有錢了,但老得牙齒都掉了,又怎麼啃得動硬梆梆的鍋魁呢?」

細究他的原義,包含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的意涵,與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鍋魁即鍋盔,以陜西乾縣所製做的最棒。當地有句民諺:「乾縣鍋盔,岐山麵,秦鎮的皮子繞長安。」即知盛名不虛。于右任偏嗜麵食,顯然有戀鄉情結。

關於此餅起源,據傳始於唐代。原來唐高宗李治在修建陵墓時,用八卦圖測定方位,選墓址於梁山之上,此方位正是乾卦,遂定名為乾陵。

由於工程非常浩大,工匠軍卒眾多,飯食接濟不上。為了解決問題,民工自己設灶,沒有鍋子的人,就用頭盔替代。將麵糰置其中,放在火上燒烤。軍士食而甘之,而且經久不壞,遂廣受軍民歡迎,從此流傳下來;又因此餅形狀,好似頭盔一般,故稱之為「鍋盔」。

經過後人不斷改進,「乾州鍋盔」質量提升,其形有如滿月,邊薄中厚,表面鼓起,饃瓢乾酥,望之像煞菊花,看起來美觀,吃起來酥脆,入口脆而綿,且愈嚼愈香,因而播譽遠近,成為當地人們致贈親朋好友的手信。例如清末京官宋伯魯,他每次返鄉時,除自己飽食外,還要置備木箱,大量採買鍋盔,裝箱運抵京城,饋贈僚友即是。

頂好鍋盔難製,根據傳統做法,要用松木或柏木槓子,擠壓硬麵糰數百回。運用松或柏,其原因無他,取香氣而已;而反覆擠壓的道理,在於「麵不壓不筋,鐵不錘不鋼」,直至麵光色潤,才算初步完成。接著將麵餅放入鏊內烘烤。這時候的功夫,則在勤看、勤翻、勤轉的「三翻六轉」上,也唯有如此,才能製出火色均勻、饃黃如杏,無半點兒烙痕的上好鍋盔。

台北亦有賣近似鍋盔者,在金山南路上。其名為「槓子頭」,個頭比鍋盔小,價格經濟實惠。我吃了四十年,總數卻不太多。炎炎夏日午後,除空口吃之外,配個綠豆稀飯,吃得有滋有味。如果是大冷天,喜歡搭配普洱,或是濃郁咖啡,或者是配製酒,如竹葉青、蓮花白之類,細嚼慢嚥,餘香滿口,既可心曠神怡,且得味外之味。

總之,鍋盔最誘人之處,在於麵硬、酥脆、勻黃、香口和耐嚼,一旦沉浸其中,恐怕難以自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