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人間 麵包及糖水,與鹽

文/謝孟宗 |2015.12.25
1576觀看次
字級

文/謝孟宗

劉以鬯《酒徒》的敘事者說道:「如果可能的話,我將寫個中篇小說,題目叫做《海明威在香港》,說海明威是一個貧病交迫的窮書生,每天用麵包浸糖水充飢……」

我對海明威不熟,不曉得上述設想是否化用了海明威本人或筆下角色的經歷。還是,這是在地風土與歷史餵養出來的貧窮滋味。其實,頭一次讀到這段,我老想起香港的菠蘿包和奶茶。

緯度偏個幾度,貧窮的口感也許就會天差地別。我清楚記得,父親說過,在以前,地瓜葉是窮人的佐菜。有些經歷過那段時日的人,是怎麼也不肯再吃地瓜葉的。這樣的排拒不難理解,雖說我的口舌早已無法複製咀嚼菜梗時的苦味。

甜滋滋的貧窮未必不苦。不過,面對並未切身的情境,我們很容易興起過於美好的想像。比如,隔著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的距離,假想的海明威每天用假想的麵包沾假想的糖水,即便不愉悅,至少可以很勵志。再加上一段配樂大師的手筆,或許就能讓人相信,這位海明威流下的淚水是甜的。和那位用獵槍自殺的大鬍子老爹不一樣。

只可惜,劉以鬯的敘事者太不了解大眾心理:「住在二樓的舞女坐著汽車回來,發現樓梯底躺著一具屍首……死者手裡還緊緊握著一本小說的原稿,題目是《老人與海》!」

我曾經隔著相似的距離,旁觀另一種貧窮的味道。蕭紅和蕭軍在哈爾濱,窮得有一餐沒一餐。有得吃的時候,常常是拿麵包沾鹽吃。「鹽畢竟不是奶油,帶給人的感覺一點也不甜,一點也不香。」

話說回來,鹹得要命的貧窮未必沒有藏在心裡的甜。起碼,我寧可這樣想。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生活中總該潛藏著甜蜜蜜的「小確幸」,好中和種種苦味與鹹味,才能讓夫妻嚼著一片片麵包或地瓜葉,攜手走下去。起碼,我寧可這樣想。

然而小確幸加了再多糖醃漬,終究有保存期限。

蕭紅後來去了香港。

海明威沒去,蕭軍也沒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