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玲惠
論語公冶長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問孔子,我端木賜怎麼樣呢?孔子說,你是成器的人。一種器具有一用途,意思是子貢是有用的人才。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瑚璉在夏朝稱為瑚,殷商稱為璉,周朝稱之為簠簋。孔廟上供的都是用簠簋盛糧食,新產出的糧食,先供太廟,馨香祝禱。不是用簠簋,不能上供,因為其材質合於禮儀,可見瑚璉的尊貴,孔子認為子貢是宗廟的大器。將他比喻為盛裝生黍祭祀上天的器皿般的尊貴,這也是老師對學生很好的評價。
但是,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集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器,器皿,引申為才能、本領。全句是說君子學識淵博,不會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意思是不限於一器一用。只會一器一用是小才、小用處,遇見不會用的人,那就永遠只能一器一能一用;遇到會用的還會有一器多用,作為其他用途。
因此,君子不器是指真正的君子是全才,應該是多才多藝。比喻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年輕人應當多方面學習,以「君子不器」自勉。
孔子用瑚璉比喻子貢,雖是有用之才,但也不過是一種具體的才幹,離「君子不器」的最高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孔子說子貢是一個高貴的器皿,而離高標準的君子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