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善念者,猶如掌中捧有燈炬,
亮光使自己不迷路。
亮光也會使他人感到安全和喜悅。
行善者,心有光,腳有路。
節氣雖過了小雪,應是初冬的微寒,山裡的12月卻依舊是豔日高掛。日間29度的高溫,跑香時,額頭冒出汗珠,在這樣的季節,有種奇異的身心覺受。山外的愛與恨、恩與怨仍舊輪轉不停。
「師父,有個朋友要離婚了。」
我稍微梳理述說的劇情。女主角在第二次婚姻仍然是遇人不淑,先生對她惡言相向,嫌惡她是個離過婚的女人。
一個住山的僧侶說實在難於理解世間男女的複雜與糾結。
《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愛是刺是結是葛藤是毒瘡,這是佛經一再警示,情愛裡本質都源於妄想的貪欲。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不理解,如何去看透一個人的心?
佛陀在《圓覺經》說:「世間有四種顛倒,一、以無常為常,二、以痛苦為樂,三、以不淨為淨,四、以無我為我。」
佛眼如是透徹洞察人心的妄知、妄相、妄見、妄覺。而凡夫眾生,千生萬劫,追逐著皮相的愉悅,不斷的滿足感官的飢渴。諸行無常、萬相無我、諸有無樂,我們被眼耳鼻舌身意驅使,以為情欲是高尚、聖潔的。
聖者即使在臨終,身心淡定,持守正念,心意不曾顛倒。這則佛陀時代,一位童女的故事,讓我省思,別用肉眼去揣想心住正法的修行人。
佛陀時代,舍衛城有兩位大護法居士,一位是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他們常常會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僧是由她的孫女負責,給孤獨長者家則依序,從長女、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長女和次女結婚後,就由未婚的最小女兒修摩那戴葳全權負責布施、供僧的行善工作。
修摩那是位善根深厚的童女,心地聰慧、仁慈、良善,恭敬三寶,而且歡喜聽聞佛法。很不幸,修摩那身患重病,命終時,她看著父親,稱呼父親為「弟弟」不久後,就往生了。
他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失去正念,身心顛倒錯亂,才會叫他是弟弟。他懷著不安與疑惑,前往精舍,向佛陀報告修摩那的事。佛陀回答他:「修摩那臨終時,身心安定,意識清楚,並未失去正念。」
佛陀開示說:「修摩那把父親稱呼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階位勝過於你。她已經證得二果,而你只證得初果。」佛陀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已往生兜率天,她正微笑、合掌,端座眾中,滿心歡喜在聽聞彌勒佛說法。
父女、夫妻、兄弟等等,稱謂、關係只不過是短期一生。修摩那稱父親是弟弟不是顛倒,是警示世人,凡所有相皆是一時的依附和假合,就像一棟房子,瓦解後,剩下的沙石泥水。人體分析到最後,也是地水火風暫時凝聚的假體。
初冬,大殿旁的黃色木槿怒放著。走過花間,黃木槿與黃長衫,風動時,花與衣袖,驚奇的閃出、一片如幻似真的金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