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高齡化及少子化浪潮來襲,首當其衝的就是偏鄉地區。串起偏鄉聚落的公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輛巴士,更是送報車、部落學生專車、送信郵務車、送新鮮蔬菜的菜車,還是幫老人領藥的「幸福巴士」。當亮著車頭燈的巴士,從山路盡頭緩緩駛來,是偏鄉居民一天中最期待的片刻。
台中豐原客運6506小巴,從豐原開往和平區梨山,一路行經南投清境、合歡山武嶺,最高爬到海拔三二七五公尺高,是東亞開最高的公路巴士。
豐原客運經理羅乙棋表示,6506每天一班,單程一百七十多公里,車程五個半小時;由於難得有車天天自山下來,客運司機在條件容許下,會扮演送貨車,每天送報上山,也義務協助梨山郵局送信、幫部落老人拿高血壓藥;最近更響應居民需求「拓展業務」,快遞行照、駕照等證件。
合歡山下雪
唯一掛雪鏈公車
有時遇到合歡山下雪,更會成為全台唯一、輪子掛上雪鏈的公車,在白雪皚皚的山路上緩緩前進,成為難得奇觀。該路線延伸的6508,是梨山國中小學生專車,數十位學生靠它上下學,「讓小朋友不用多走路」。羅乙棋指出,代送貨服務都是義務沒收費,雖長期虧損,但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巴士會「一直開下去」。
鼎東客運在台東耕耘四十年,是台東山線運輸動脈,副總經理施凱嚴說,司機與居民像朋友,只要認人,就知道哪裡該停車。曾有司機發現一位老人家本來每天在固定時間、地點上車,某天卻沒搭,非常著急,車沒到終點,先急著請警方幫忙搜尋,後來才知老人到外縣市訪親,虛驚一場。
司機見老人上下車,不但會扶一把,還經常幫忙載蔬菜、車輛零件等。施凱嚴說,這都是舉手之勞,「台東的獨居老人太多,司機能關心就多關心。」不過卻也曾因此造成誤會,就有司機和乘客太熟,看到對方在固定地點未下車,於是開玩笑問:「你怎麼沒下去」,當事人不以為意,卻被不知情乘客投訴司機服務態度欠佳。
以日本為師
整合客運及貨運
台灣偏鄉客運多已開展出載貨服務,大學講師、服務設計師林承毅說,雖然偏鄉常見,卻尚未合法,不能檯面化,很可惜。以日本為例,九州宮崎縣的巴士與宅急便合作,採「客貨混載」模式,因偏鄉載客量低,將巴士中間部分座椅拆除,改裝為載貨空間,讓同樣面臨虧損的客運及貨運整合。
林承毅說,定期定班的巴士是維繫偏鄉與社會連結的一座橋樑,透過客貨運的彈性整合,可減少資源重疊浪費、空氣汙染,公車營收增加,能更有效率營運。一般人或許覺得,將多餘空間挪出,只是微不足道的改變,但他認為,這不僅服務創新,更能即時傳遞人與貨,提供偏鄉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困境的一帖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