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矯正教育 幫助觸法少年

李祖翔 |2015.12.15
2942觀看次
字級
即使是身負重任,許國賢也相信同仁說的,一輩子救回一個就值了。圖/許國賢、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少觀所近年做了許多大膽嘗試│圖為獲金曲獎的歌手,在少觀所講述自己創作的過程,鼓舞台下少年。圖/許國賢、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互動式的演講,少年舉手搶答。圖/許國賢、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引進外界資源,給予正面關懷,能讓少年重返社會後減少犯罪機率。圖為許國賢(後排右一)與義工合影。圖/許國賢、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因此本版籌畫發掘各行各業散發正向能量的工作者,或許名不經傳,渺小甚至平凡,卻能透過人間佛教的角度,呈現他們認真、奉獻與面對生活的智慧,期許系列專題讓社會充滿和諧、信心與希望。

「減少少年犯,就會減少成人犯。」法務部矯正署台北少年觀護所的副所長許國賢,在社工眼中是另類且慈悲的,因為他從警政角度出發,用機會教育幫助觸法少年。

許國賢曾因少年失約、故態復萌而失落,也曾與落難少女相約以英文書信,實現重返校園的夢而驕傲,他說,無論孩子未來如何發展都想以身作則,因為矯正機關可能是一個「大染缸」,那裡只有很多不良示範,所以願意自己承擔風險,為社會多做一些。

由於所長支持,許國賢做起改革夢,他的夢想與特殊經歷息息相關。「警官學校畢業後,我沒有當警察,而是走入法務內政體系,在台中監獄做基層,當時全國首見的兩所少年矯正學校改制成立,我放棄回校教書和當基層科長的機會,致力矯正籌畫的工作。」他說。

籌畫活動 建立少年自信

民國八十七年到一○二年止,他都在和部會交涉,探討毒品政策。一○三年接受長官建議,到實務層面的少觀所任職,接觸第一線感觸更多,如與社工相互合作,體認到孩子終要重返社會,因此少觀所該開啟大門,與外界資源相連結,從此開啟一連串計畫。

觸法少年進入少觀所是為了等待判決再接受安置,期間社工會介入、了解家庭背景與困境,提供法官參考,少觀所給人最大的印象是:幾乎沒有與外界接觸的活動。但是許國賢到職三個月就辦了一場罕見的「成果展」,和優人神鼓、文化大學教師、聲樂家一起帶著少年籌畫活動,讓習慣中途而廢、沒有自信的孩子得意的說:「沒想到我也能完成。」

「每個小朋友都有他的天賦,為何走到今天這一步?」許國賢深究,怕是原生家庭環境的緣故,他的結論是:「變壞常是因為不被父母愛。」當然,壞環境不見得有壞孩子,可是壞孩子多數來自壞環境,所以在等待判決的期間,若能給教育機會,是否對某些孩子來說,能有所成長、得到救贖?「少觀所能不能變成一所大學?」許國賢做了一個看似天方夜譚的夢!

播植善種 正向教化改變

要提供正向教育、激起改變,許國賢認為首要「創造」,他與社工促成孩子表演英文話劇,但是他們連字母都不會,他苦惱的說,如教「Congratulation(恭喜)」,孩子就呆呆地望著老師,有聽沒有懂,教人欣慰的是,他們出所時,會對所方來上這麼一句:恭喜。

改革過程是喜憂參半,有人擔憂增加戒護壓力,引進外界資源也與一般監所背道而馳,但在確保不出事的基礎上,許國賢覺得可以多做改變,如幫孩子找工作、協助就醫。但是少年一出所就失聯,辜負了期望,以至午夜夢迴,他捫心自問是否把教化想得太天真?好在義工安慰他:「你是在播種,何時發芽不知道而已。」同仁也說:「一輩子救回一個就值了。」破碎的心才癒合少許。

信心穩固後,許國賢慢慢實現心中的計畫。曾身處決策位置的許國賢,很明白壞的東西換個角度就能變好,少年在外沒有機會受教,在裡面,大人應該要給他們機會,「少觀所的成果發表會其實不是真的展現什麼成果,只是要讓父母和外界知道,除了抽菸、吸毒、打架和逞凶鬥狠,他們還有東西可以展現—自卑又缺少展現的事物,才會被人瞄幾眼就要砍人。」

關懷堅持 感動反思未來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法官看了少年的表演,拼命鼓掌還流淚,不是因為鼓打得好、舞跳得好、歌唱得好,是他們竟然有勇氣站在舞台上,不再怕人多看幾眼。

在他的堅持下,溫馨的故事俯拾即是,如許國賢只是問少年:「你的未來規畫是什麼?」當下少年沒有回應,出所時卻寫了三張信紙給他,說自己從小到大沒想過未來,二十年了,第一個關心這件事的人,是許國賢,少年很訝異腳踏實地的走原來可以有未來。

還有名墮胎、吸毒的陪酒女孩,許國賢詢問後方知女孩曾拿過縣長獎,擅長英語,若非家庭出狀況被迫中輟,不會淪落至此。於是他與女孩相約,要持續培養英文能力,出所後甚至保持英文書信的往返。

許國賢誠摯地說:「孩子如此上進,真的很開心,能在司法體系中服務、認識這麼好的社工與義工是我很大的福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