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巴黎峰會達成氣候協議,綠色和平組織十一日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抗議遊行時,於凱旋門四周與街道灑上黃漆,象徵太陽和太陽的光芒。圖/路透
【本報綜合報導】經過數次延會,在解決全球排放總量、損失及賠償機制、綠色氣候基金三大癥結點後,巴黎協議終於出爐,全球一九五國代表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達成緩和全球暖化的劃時代協定草案。當中訂明全球氣溫在二一○○年前平均升幅不得超過2℃,且最好能控制在1.5℃。
法國外交部長昨晚舉行記者會公布草案內容。這份經深夜協商後完成的協定草案,各國代表研議後將再由全體會議進行最終表決。但這份草案並未解決數項重要議題,包括富有與發展中國家應如何分攤對抗全球暖化的成本。
此協定是首度廣納各國政府投入合作對抗全球暖化,上一份是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通過控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僅富有國家加入,美國一直不肯簽署。
巴黎氣候會議最終還是卡在錢的問題上,這點與過去並無不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國會議的最後草案內容決定延後一天公布,主要是因一千億美元氣候資金的問題始終談不攏。
碳金融 關鍵鑰匙
富國願意出錢,是因富國是全球暖化的最大罪魁禍首,但卻是窮國在承擔最大的氣候變遷衝擊。窮國需要「補償」,以面對全球暖化導致的後果,和加快使用綠色能源的腳步,以免日後重蹈富國覆轍。不過,其中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氣候資金用途的釐清問題,二是富國始終未能履行承諾,提供窮國一千億美元。
長期關注氣候峰會的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認為,國際法沒有強制性,在關注是否有拘束力、強制性時,應換個角度思考,新的機制對於「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是不是有幫助」,起碼各國提出自主減碳承諾,有助於讓老百姓動起來,監督政府達成目標,在國際環境治理上,是更軟性、更好的機制。
安侯永續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表示,碳金融及碳價格化,是此次巴黎氣候峰會的二大焦點,「沒有碳金融,減碳只能做到皮毛」。金融業支持民間低碳投資,建立市場機制,才能讓企業投入抗暖化。碳金融在台灣尚未引起重視,但在巴黎氣候峰會上已成協議實踐的接棒要角,是真正啟動減碳行動的一把鑰匙。碳有價化,則是會場中無所不在的另一訊號。
稅賦制度 須重設
依各國減碳方案與目標,IMF估算,巴黎協議通過後,可促成一噸二氧化碳的平均最低價格是三十美元(約新台幣九百元)。黃正忠說,一旦排碳有價,對民生消費會產生衝擊,稅賦制度必須重新設計,才能照顧弱勢民眾。
黃正忠表示,如果台灣無視於巴黎氣候峰會無所不在的「碳有價」訊號,將會錯失改革的好時機。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大會上感慨地說,他的政治生涯成在氣候議題;敗在碳管制與交易制度。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祕書長Angel Gurria認為,各國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的補貼將加速取消、並增加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建議企業界應要揭露自身的氣候風險、將氣候商機納入商業策略中。
孩子的話 地球的心聲
就像八歲的台灣小朋友趙翊安說的:「我希望地球上所有總統能看看北極熊站在浮冰上的圖片,試著去感受那些動物的痛苦。」菲律賓九歲的希思黎.森納爾斯:「只要想到我們生存的地球未來將不適合人類居住,我就感覺很害怕。」
全球的孩子們想對世界領袖說的話,應該也是地球真正的心聲。
對抗全球暖化歷程
1.氣候警告
科學家警告全球氣候出現暖化跡象,聯合國1988年成立國際小組展開調查,兩年後,小組報告人為的溫室氣體增長,可能加劇全球暖化。
2.第一次作出反應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的「地球峰會」制定一項公約,尋求穩定溫室氣體排放。
3.京都議定書
1997年,簽約方在日本京都達成協議,訂定2008-2012年間,工業國將碳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平均降低5.2%,但包括2006年成為全球最大碳排國的大陸等開發中國家,不受任何約束。
4.證據增加
2007年聯合國氣候小組報告,全球暖化現已「證據確鑿」,預估2100年,全球將升溫1.8-4.0℃,海平面上升至少18公分,極端氣候倍增。
5.從哥本哈根峰會到巴黎峰會
2009年的哥本哈根峰會旨在尋求替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協議,結果堪稱災難一場。京都議定書涵蓋所有聯合國國家,但哥本哈根「協定」僅數十個主要碳排國參與。
2015年11月,各國領袖聚首巴黎,達成2100年前平均升幅不得超過2℃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