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的不足,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圖/信義社區大學提供
文/林友恬
這個多元詭譎多變、多元複雜和高度不確定的世代裡,許多事情已不能沿襲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考量,「學習力」是個人和組織不可或缺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必須像蘋果電腦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先生強調的「保持對於新知的飢渴,
「認清自己的不足」,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沒有「學習力」,就不會有競爭力,正是現代職場上「優勝劣敗」的最佳寫照。
這是一個講求「學習力」的時代,是一切職場工作發展的基礎,因此,我一直都有「學習動力」,過去我不論研究「行銷學」,還是學習財務審計、通路、儲韻、電腦,讀組織心理,我是一個又認真又實證的人,也總是能從過程中得到滿足。不管是學「業務溝通」或是學網路方法,都當自己是最專業的人來學。
我有骨氣,我經常告訴自己: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絕不打馬虎眼,這是我的學習特質。決定學習「業務溝通能力」之後,就告訴自己,下班後不馬上回家,讓自己走進繽紛多彩的世界裡,然後把「社交關係、服裝造型、公眾演講」三樣東西一起學起來。
學東西,用好幾個方向包圍一個目標,像漩渦一樣包進去。「社交關係」是我的目標,但是我還想借由對服裝造型、公眾演講的交叉比對來認識人們如何運用聽覺,視覺,嗅覺,甚至味覺,進而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社交關係」。後來我發現這種交叉瞄準的方法非常有益。譬如說看書上說「社交關係」裡有一種「月暈效應」(Halo effect)說法。雖然研究了半天仍不知是怎麼回事。
後來我發現服裝造型和演講技巧中也都有「月暈效應」說法。再後來又發現,原來「月暈效應」指的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上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
當你初次留給他人的印象是「好」時,人們就會把你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你初次給人「不好」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妳身上。這種現象就是「月暈效應」,也就是俗語中的「以偏概全」。總之,我覺得學習任何的東西都必須要抓住「架構」,然後對應,比較出其中的差異化,才能有所收獲。
入門書當必修學分
努力找尋好書,省時省力和提高學習效率。談「業務溝通」的書籍很多,但很多只是剪貼來的,可是起步的時候也不要怕碰到爛書,一本書只要其中有一個觀念受用就夠了,把這些知識慢慢蒐集起來,就成為自己的「專書」了。我的經驗是,看「入門書」,十本取一就不錯了。所以看三十本書,找得到三本真正可用的書,就非常夠用了。
除了「入門書」之外,我還要更上一層樓,在看專業進階書(advanced)──業務管理、銷售技巧、銷售團隊、客戶服務等科目,這些進階書會告訴我們如何使用「業務溝通」技巧。如果需要一些最新專業和特別的書籍,怎麼找都找不到時,就要上圖書館或上網去找,或託人到國外去買。
因為國內有些書翻譯的不好,或只是剪貼的拼裝書,這時就有讀原文的必要,過程雖然很累、很辛苦,但要把它當作「必修學分」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