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調查發現,逾五成家長擔心孩子「像毛毛蟲」般好動、靜不下來,注意力不集中;專家指出,背後主因往往來自於「動不夠」,「不只動得夠,還要動得對」,一旦給孩子肢體適度練習機會,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全台最大體操教學系統飛奇兒,針對北部、中部體操教學據點與周邊,家中有六歲以下孩童、總計一百位家長面訪調查,以了解學齡前孩童學習體操與居家生活行為間的改善關聯。
結果發現,家長頭痛的四大問題依序為:注意力不集中(百分之五十二)、情緒控制差(百分之二十九)、坐不住愛亂動(百分之二十八)、太黏父母(百分之二十五)。其他也令家長擔心的問題為動作不靈活(百分之二十四)、容易挫折(百分之二十三)、做事慢吞吞(百分之十八)、平衡感不佳(百分之十三)。
調查結果顯示,孩童從事體操學習後,明顯改善體能、協調性;逾五成家長觀察到孩子較能控制自己行為(百分之五十一),較坐得住(百分之三十二)、變得較有耐心(百分之三十)。
對此結果,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每日應運動達六十分鐘以上,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台灣高達九成五以上的兒童運動量未達建議標準。
廖笙光說,當孩子連自己小手、小腳都無法控制時,孩子只是提前面對學習或受管教的挫折,衍生父母親擔心的專注力不集中等問題。鼓勵父母讓孩子有更多認識身體與運用肢體的機會。四至五歲孩童經過十二周感覺運動遊戲後,注意力較集中,整體而言感覺統合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