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窗
「夏日正清和,西湖十里好煙波。銀浪裡,弄錦梭。人唱採蓮歌……」
在〈想念荷花〉文章開篇,名作家琦君回憶起父親在浙江永嘉瞿溪鎮教她唱著這首採蓮謠,可知她的父親對十里煙波、荷花盛開的杭川西子湖,眷戀情深。
琦君大約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由大人抱著在西湖遊艇裡,開始享受剝蓮蓬、啃雪藕的愉快時光,然而她記憶最深的並不是西湖的銀浪煙波究竟有多美,而是父親敲著膝頭,高聲朗吟的愉快神情,使她終其一生難以忘懷!
琦君寫〈想念荷花〉一文,其實是想念父親。她父親的生日是在農曆六月初六日,那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時候。再兩個星期之後的六月二十四日,便是荷花的生日。荷花也像人一樣有生日,這是江南一帶,尤其是嘉興地區的風俗。荷花生日這一天又稱為採蓮節,也有一種說法是嫘祖的生日,盛大的活動盛行於清乾隆年間,以及民國時期。到了這一天,嘉興、蘇州、杭州等地的市民總是傾城而出,此日遊湖可以不必付擺渡錢。
蘇州仕女則喜歡聚會於葑門外的荷花蕩,根據晚明張岱〈礄園〉的記載:在天啟壬戌年的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他偶然來到蘇州葑門荷蕩,見仕女傾城而出,畢集於葑門之外。放眼望去,這一帶所有的樓船畫舫,乃至魚艖小艇,全都被遊客雇用了。遠方來的遊客甚至花費數萬錢也租不到一艘船!岸上行人如蟻,荷花蕩中以大船、小船如織,畫舫中的遊冶子弟,在輕舟中鼓吹彈唱。舟中麗人皆倩妝淡服,汗透重紗。
「舟楫之勝以擠,鼓吹之勝以集,男女之勝以溷,歊暑燂爍,靡沸終日而已。」
袁石公曰:「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蓋恨虎丘中秋夜之模糊躲閃,特至是日而明白昭著之也。(張岱《陶庵夢憶》二○○九年中華書局出版)
其實荷花蕩幾乎一整年都悄無人跡,卻在荷花生日這一天,仕女們踩著拖鞋,不顧旁人的眼光,相偕出遊。琦君的母親也非常重視此日,她說只要荷花盛開,便是父親身體健康的象徵。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總要託城裡的楊伯伯,千方百計地採購來一束滿是花蕾的荷花。
她將這束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漸漸地綻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與佛堂香爐裡的檀香融和,給人一分沉靜安詳的感覺。荷花既是母親用來為父親祈福的吉祥物,在這篇文章中,也帶出了母親生活簡淡素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