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校務評鑑,感覺就像是一場大拜拜。學校就像是準備拜拜的民眾,花時間又花金錢;教育主管機關則像廟方,擺桌等待學校把「祭品」端上。
雖說校務評鑑很早就通知學校,讓學校及早準備,但各處室行政組長平常既要上課,又要兼行政業務,不但要應付學生,還要準備校務評鑑,讓許多老師不願意擔任行政職。
校務評鑑的項目相當多,即使「按圖索驥」,一條一條準備資料,也非一時半刻可完成,必須累積成果彙整,利用下班或假日「心無旁騖」整理,最後還要大陣仗分門別類排列在會議室,讓評審能夠一目了然,如此評鑑分數才會高。
老師願接行政職,都是有責任感,也都會盡力將校務評鑑做好,但每次評鑑結束後,常會讓人感覺到,評鑑委員好像是來「找碴」的,有些委員或許是退休校長,把過去治理學校的「豐功偉業」拿出來比較,認為以前他們的學校可以做到,為何你們做不到,殊不知時空背景不同,老師、家長和學生也不同,怎可以一概全。
我的疑惑是,校務評鑑究意是協助學校找問題解決?還只是打分數,讓學校留下更多的問題?校務評鑑還是要存在,但應以協助解決學校問題為主、訪評學校業務問題為輔,讓學校主動提出其問題,教育主管機關協助解決其問題,如此校務評鑑才有其意義。
陳宏煇(新北市/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