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芳建議,親餵母乳比起瓶餵配方奶,吸收效果更好,母奶也會增加寶寶體內抗體、降低生病機率,但若媽媽感到哺乳困難,在考慮轉換為配方奶粉時,可先諮詢泌乳顧問或新生兒護理師,改善哺乳姿勢才是關鍵。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來自加拿大的國際知名哺乳資訊及實證權威醫師─傑克紐曼,在昨日台灣母乳協會舉辦「與大師談哺乳研討會」中,分享醫護訓練沒教的哺乳知識。他說,寶寶在哺乳時喝奶喝到睡著,不是吃飽而是沒喝飽,一般醫護對新手媽媽哺乳建議,每三小時得餵奶三十毫升等觀念,皆有待加強。
紐曼解釋,正確哺乳時機的養成,是讓寶寶出生後,盡量不離開母親身邊,做到「親子共室」,肌膚之親讓寶寶熟悉媽媽氣味、心跳與聲音,媽媽也能從寶寶舔舌、頻繁轉頭找東西、舔手指、輕聲哭泣到大哭等方式,接收寶寶肚子餓的訊息,再從排尿量、階段性體重測量等,評估哺乳後成長情形。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行為表現可說明一切,紐曼說,多數媽媽以為寶寶喝奶睡著、抓傷乳房或咬傷乳頭,是因喝累了或不愛喝母奶導致,改以瓶餵配方奶取代親餵母乳,這並非正確觀念。他解釋,通常是因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或母親奶速不夠,使得寶寶喝不到奶。台灣母乳協會前理事長蕭如芳也說,判斷寶寶有無吸吮到母奶,必須細看喉嚨吞嚥動作,就像一般人喝水入喉,會牽動喉嚨吞嚥。
蕭如芳指出,台灣媽媽哺乳常面臨許多問題,有時會因錯誤觀念與誤會,難以餵母乳給寶寶,產生憂鬱情緒,或是瓶餵配方奶後,寶寶難適應吸吮媽媽乳頭喝奶的口腔咬合方式,在可能長達三、四個月的轉換期裡,很多媽媽因此疲倦或乳房受傷而放棄。
蕭如芳建議,親餵母乳比起瓶餵配方奶,吸收效果更好,母奶也會增加寶寶體內抗體、降低生病機率,但若媽媽感到哺乳困難,在考慮轉換為配方奶粉時,可先諮詢泌乳顧問或新生兒護理師,改善哺乳姿勢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