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良吉
〈背影〉作為國民教材選文,多年來象徵「父愛」之經典,從文中我們見到的是傳統樸實的父親對身為新知識分子朱自清的親情牽絆,然而造就此文的卻是一段糾纏難解的父子心結。
此文寫於民國十六年(一九二八),內容是回想起十年前父親於車站為自己送行的光景。從首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實說明了朱自清與其父朱鴻鈞、姨娘間的恩怨,要不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為了奔喪,朱自清根本不想與其父往來。
此事肇因於民國六年朱鴻鈞失業後,家庭就陷入舉債度日的困境,隨著朱自清於民國九年畢業並任教後,每月寄一半的薪水償還債務,本應共度難關,卻在民國十年朱自清應聘為揚州八中教務主任時,朱父聽了姨娘的慫恿,直接透過校長領走朱自清全部的薪水,朱自清憤而辭職,並在民國十一年將妻子與孩子接到杭州。
朱自清因為惦記家中老母,依然每月寄錢回家,但傳統威權的父親對於他搬離老家的行為不以為然,認為他「翅膀硬了,就拋棄自己和老家」,盛怒之下父子從此失和。而原本已經讓朱家人很難忍受的姨娘,隨著朱自清離家,變得更加跋扈,致使朱母與妹妹在家裡住不下去,於民國十三年一起搬去和朱自清同住,這時候朱自清依然每月寄錢回家,卻不曾再寫信了。
直到民國十四年,父親掛念長孫,寄信到北京,向朱自清提起:「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朱自清想起這些年來,儘管父親因為姨娘的緣故做法過分了些,但在朱自清於北大求學期間,即使生活慘澹,父親也沒虧待過他,畢竟是父子,決定自己認錯,既不爭對錯,也不望父親原諒,只想單純表達一分感情,因而寫下〈背影〉。
朱鴻鈞在晚年讀到兒子所寫的〈背影〉,知道兒子終於懂得自己過去的關心,當場老淚縱橫,也明白這些年來錯怪了兒子,耽誤了彼此。這道盡了在傳統封建思想下的「父子關係」,在權威之下,亦存在一分苦苦壓抑的父子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