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對國內缺電的議題提出呼籲,認為國內能源政策已不能再拖,核一、二、三廠老舊,核四又遭封存,核能是否能被取代,未來電力從哪裡來,應該想出解決方法。
台灣以核電為主,執政黨認為「非核家園」是目標,反對黨堅持落實「綠色能源」,二○二五年是期限,卻無法確切告訴人民,以太陽能、地熱、海洋等發電,電力是否足夠,電價可能大幅調漲。
經濟發展和核能安全何者為重,民眾並非特別在意。擁核和反核的爭執點,在於核電的安全性,核安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有沒有處理能力,備受關注。
依過去紀錄,停止反應爐運轉,能否避免幅射外洩,沒人敢打包票,即使核電廠被摧毀,輻射還是存在,從車諾比事件到日本福島核災的教訓,斑斑可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關閉核電廠,而非摧毀殆盡。
核電廠一旦失控,就是瀰天災難。日本三一一事件屆滿五周年,記者實地參訪,福島就像戰地,看了怵目驚心。
經濟發展不能缺少電力,若廢除核電廠,國內用電能否正常供應,是企業界所憂慮的。個人認為,凡事不能兩全,「綠色能源」無法取代核能之前,政府應信守「沒有核安,就沒有核能」的承諾,核電廠在安全無虞下才能運轉,莫讓福島核災重演。
黃信(新北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