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發布最新偏鄉教育統計,一○三年偏遠地區國中小數量達一千一百所,占全國比例三成二。其中屏東縣一百三十所占最多,其次是台東與台南。
據調查,這一千多所偏鄉小校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原住民及新住民學童比率都較高。偏鄉國中小學校學生人數共十五萬人,原住民學童比率在偏鄉學校占百分之十六點三,非偏鄉學校僅百分之二點四;而新住民子女學生在偏鄉學校比率占百分之十七點八,非偏鄉學校僅占百分之九點七。
教育部分析,若以單一縣市相較,花蓮縣內的偏鄉與非偏鄉的原住民學生占比相差最多,偏鄉國中小的原住民學生占七成,市區國中小的原住民學生約三成。至於新住民子女學生比率,則以澎湖縣內差距最多,澎湖偏鄉占二成五,市區不到一成。顯見偏鄉國中小學生異質性及差異性相對較高。
此外,一○三年偏遠地區一萬八千五百七十七名教師中,偏鄉學校的教師資歷不滿五年比例甚高,將近三成,且未滿三十歲者占一成三。其中,新竹縣教師教學資歷未滿五年比例最高;金門縣教師未滿三十歲的最多。
據調查,偏鄉國中小的教職員數量雖然只有全國的一成三,但是因為位置偏遠,教職員也多需要住宿,偏鄉的宿舍數占全國總數六成,以離島需求最高,南投縣次之。此數據也看出偏鄉師多半外地人,也是偏鄉教師流動率高的原因之一。
「偏鄉教育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分析,偏鄉教師菜鳥多,主要因公費生分發以偏鄉優先,而且偏鄉學校又無資源留住夠資深的老師。
除了教育資源欠缺,張旭政認為,偏鄉的生活機能、社區文化都可能影響教師去留。
因此,年輕的老師到偏鄉分發期滿了之後,就會想辦法調回市區,其實偏鄉留有不少資深的代課老師,政府也許可以協助參酌年資,讓代課老師轉成正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