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集中營 ——站在歷史的創口,當梅克爾旋轉希特勒

文/梁寒衣 |2015.11.19
2169觀看次
字級

文/梁寒衣

從二次大戰前後迄今,短短六、七十年內(註一),德國以及其人民刷新世界紀錄,創建了人類史碑上兩種極致,兩類「集中營」;如同負片與正片般,以不可釐測的陰暗與光璨,震撼著人心。

震撼,來自極限,當希特勒遇見梅克爾,「惡之華」與「善之華」如斯對抗、對壘;沉睡的歷史如斯再度出土,為後起的寤覺所清創、變革。

參觀過奧森.維玆集中營的旅人便會發現,它是「惡之華」的顛峰、極境,也是將「非我族類」極端物化、折磨、剝削、凌賤、及至於「非人」的總和——人類如牛、馬、豬、雞一般,驅趕、堆疊、擠壓在仄窄窒閉、獸欄一樣的倉房裡,經驗種種恐怖慘刻的勞役、刑虐、飢餓、疾病、活體醫學實驗、毒氣室……及至死亡。且如走獸般,剝去尊嚴、除滅隱私、泯其特徵差別,集體奴工、集體廁糞、集體裸裎……赤條條暴露私處;在送入毒氣室、焚屍場之前,如剪羊毛般絞光了髮茨,剃下的辮髮,替代羊毛、棉花,縫入大衣襯裡,銷售至他國。

但奧森.維玆僅算是最大、最為惡名昭彰的「魁首」而已;於德意志的占領區內,類似大型的集中營高達十至二十五座。即奧森.維玆便包含三十九座衛星子營,死亡人數高達一百一十萬人,更遑論大大小小、琳琅播散的營區了!它是數百萬人慘虐的死亡與血跡(註二)。

這段鐵證如山的歷史形成了雙向的夢魘——不止是猶太民族集體的創口與陰影,也是德國人民集體的歷史創痛與汙痂。

精神上,像煞了駝子揹負的膿腫肉瘤,不清創、剮割、剔除,則難以坦然磊落、無掛無礙、揚眉吞吐於國際。

集體暴力,為國家、人民所共同允許、合作,究其根砥,也無非來自人性的差別與歧視。

暌違六、七十年,德意志以及其人民再度創造了另類的極致與典範,另一種迥異的「集中營」——那是梅克爾為戰火俎割、逃自中東敘利亞、阿富汗……地區的難民所設置的難民營、收容所。我們或者不願使用「集中營」這樣一種受詛受咒,已然制式、定型、且「汙名化」的名詞來指稱這一系列以人道、慈悲為法則的收容所——但所謂的「集中營」,本便是「集中、管理」之義,其最早的概念本源自於英國於第二次布爾戰爭後的做法(註三),爾後發展,依其性質、目的、作用的不同,而分為中途營、戰俘營、勞動營、人質營、「康復」營、滅絕營(即「死亡營」)……等等。自然,就廣義的定義,梅克爾現前的收容、設置,可算是一種;但是為了「除罪化」,區隔出舊有夢魘般、人人凜而生畏的「集中營」,人們或更願意稱此新形態的集中管理區為難民營、收容所、訓練營、學校、社區……以便徹底斬除其邪惡瘤結與聯想。

同一個德國,同一樣山川、風景、地貌、氣候……宿昔受害者畏而想逃的,如今,卻是戰火流亡的生民個個想去,視為希望與允諾的天堂、福地。

從酷毒而悲澤,從懼怖而善來──《華嚴經》稱此現象為「劫轉變」,意即,十方世界、一切國土俱可能由其居住者、使用者的質變與異變,而產生上昇、下降……種種向度的變移與扭轉;由是,淨土可以化為穢土,垢土亦可轉為淨土,乃至時淨時穢、忽劣忽善、循環反覆、遷流不定……劫轉變,關鍵在於「心轉變」,是居住者集體投射的意識、理念、價值、取向、態度……的變革與遞移。

自迫虐而悲贖,無疑地,當前的梅克爾以及其人民亦展現了此今/昔之間「劫轉變」的魄力與宏願——過去四年來,德國業已收容了八十五萬難民,今年更本著人道精神,挹注六十億歐元,決定收容流亡的八十萬難民(但湧入者預估將達一百萬人),於各國的猶疑、自保、退縮、冷漠中,堪稱大力無畏、世界第一,所收容的人數急起直追宿昔黑色納粹虐殺的人數。

無可諱言的,種族、膚色、文化、地域、宗教、經濟、教育、習性……的不同,這樣龐巨、瞬息的吸納與收容,勢必帶來德國本土巨大的衝擊與震盪,無論政治、社會、經濟、治安俱然,恰如一泓藍色的湖泊,倏然注入大量紅色、綠色、黃色……的水流一般(此處藍、綠、紅、黃並不涉任何價值區隔,唯在說明其文化、宗教、信仰、價值……種種概念、生命的落差與歧異),慈悲之外,如何以睿智、寂定、維穩、和諧、協助與成全,將是一嚴峻的的考驗與試煉——它是漫長的消融、調御之道,也是經久的教育、學習與建構。

不做,最方便——相較之下,各國自保性地抗拒、排斥,乍看之下,反而是「無掛無礙」、永絕後患的便捷之徑。

難中難,卻決定扛負天柱,勉力而行——無論自不自覺、說不說破,這分難能的「劫轉變」,其宏願、果敢與承擔,其根砥,源自於之於歷史積澱的凝視與「清創」——是梅克爾之於希特勒,德國兒孫之於父、祖輩們的反思與翻轉,也是血釘血痂、膿瘤瘡癌的拔除與滌淨。無昨日的毒酷,恐也難能形塑今日的大願與共識。

人們永永談「改寫歷史」,然則,歷史,無由改寫(已發生的,不能使之不存在),卻可能清創、對治、補贖與療癒。如是,以歧視為起點的暴力、血腥,終止於普世平等、生命一體的慈和安忍、寬廣攝納;縱使,與之並行的,是明日沉重的揹負與代價。

但清創與悔罪,本不無代價(期待懺悔,卻不打算付出任何代價,只能算是「偷心不死」、自欺系統濃烈)。本就是難忍能忍,遙迢艱鉅的跋涉、試煉與挑戰。本便需意志與勇氣、睿智與行動。

無論具象、不具象,屬於人類人世的「塵爆」與「氣爆」何其之多──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現實或精神的戰火因之而燎燒焚荼,形成重砲與重創。面向歷史與記憶,爬梳、檢視與清創,於中「轉識成智」——將意識、智識所及,一切既往的負質惡德、陰霾瘡瘤,統統逆轉為智慧與悲贖——國家、國族、政黨、宗教……的歷史、記憶如此;個人史、家族史、婚姻史、情感史、職場史亦然;人際之中,充斥著琳琳琅琅、愛憎怨懟、知識見解、習氣慣性所豢養的無明「氣爆」與「塵爆」——父子、母女、夫妻、戀人、同事、僚屬在所難免。清創,並不獨屬八仙樂園的傷者、難者!如何調整眼目,坦然清曠,面向歷史、記憶的淤澱與瘤痂,撤除、清創,是智覺有情對治、贖拔的必然!

註一:達豪集中營建於一九三三年,位於慕尼黑西北八十公里處,是德國納粹建造的第一座集中營。參見「新華資料」中「納粹德國修建的主要集中營」。

註二:根據「中國海關出版社」作家馮存誠的調查研究,則有一千一百萬至一千兩百萬平民和戰俘死於各種各樣的納粹集中營。類似奧森.維玆的大型集中營高達二十五、六座。

註三:參見維基百科之「納粹集中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