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襎(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
十一月十三日周五是名副其實的黑色星期五。巴黎爆發恐怖攻擊,多達一百二十餘人不幸罹難,兩百餘人受傷,二次大戰後,法國遭受最嚴重的恐怖攻擊事件。IS自稱犯案,舉世震驚。法國媒體憤怒地說:「這是戰爭!」對於曾經在巴黎生活過的我而言,難以置信,昔日花都,今日卻成為屠殺手無寸鐵者的戰場。恐怖攻擊已經超越《查理周刊》對特定對象的殺戮,無差別屠殺的行徑,令人髮指,必須予以強烈譴責。為此,西方國家紛紛團結起來,誓言遏止IS的恐怖攻擊。
今年九月二日,敘利亞幼童亞藍漂流到土耳其海邊的畫面,喚起歐洲人對難民的人道關懷;然而,這次恐怖攻擊事件中,恐怕已經付諸一炬。波蘭率先反對申根協議的難民配額,信心滿滿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受到聯合政府盟友圍剿,自顧不暇。法國素來排斥外來移民的右派在此次事件後自然怒火高漲。經歷這次殘忍的攻擊事件後,法國總統歐蘭德誓言,極力反擊IS,以戰止戰。
局勢發展,令人憂心。歐洲國家中擁有最多穆斯林的法國,為免將IS與廣大穆斯林混淆,將IS稱為「沙伊夫」,藉此與全球數十億「穆斯林」切割。其實,最大的危機不在法國境外,而是國內有數百萬穆斯林是自己的國民,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法國自然不能無視這些與IS同樣信奉阿拉的穆斯林。
法國的穆斯林包括移民在內,約占全人口百分之七,接近五百萬人之眾;目前在監獄服刑的受刑人中有百分之七十是穆斯林,十分諷刺。這意味著穆斯林是法國最大的犯罪人口,然而我們不禁要問,演變成這種結果,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到底是法國文化中難以容納穆斯林,還是穆斯林拋棄法國?
聰明的法國政府自然不會將這次恐怖攻擊的主使者與國內穆斯林混為一談,但是又豈能自欺欺人,一刀切割。法國自從十九世紀殖民北非、中東開始,已經注定一腳踩進永無寧日的泥淖中,他們將穆斯林千餘年問題,攬到自己國內;即使穆斯林所無法解決的教派問題,身為殖民者的法國偶爾必須扮演和事佬,加以制止,有時則權宜操弄,以保平衡,今日,法國終於被迫面對複雜的穆斯林問題。
法國目前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二,其中絕大部分是穆斯林。穆斯林有權力要工作,但是在福利國家卻又高失業率的法國,不用說高階領導人才少有穆斯林,即使勞力工作也不容易獲得,穆斯林生活在底層。他們對政府處理內政、外交自然有所質疑。法國素來講求人道主義,成為法國大革命以後的立國精神。面對前所未有的恐怖攻擊,如果法國無法有效解決嚴重的族群猜疑,一味吶喊反恐,恐將治絲益棼。
邁入千禧年前,樂觀者認為全球化將縮小時空,地球被科技發展所扁平了。但是,全球化才是災難的開始,種族、信仰的嚴肅問題,絲毫未解,科技發達使得恐怖攻擊的技術與手法日新月異。我們是否應該睜開雙眼,重新凝視我們所不熟悉的文明世界,瞭解與尊重各種異民族的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