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採用十三種綠建築設計手法,較相同規模的辦公建築,可節能百分之六十五。
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綠建築、綠建材,以「綠」為名提高售價,但五花八門的減碳效益卻無計算標準。
由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領軍的「低碳建築聯盟」創立全球第一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舉凡磁磚、水泥等建材,從原料開採、運輸到廢棄,減了多少碳將一目瞭然。
林憲德直言,「綠建築可以減碳救地球」口號誰都會喊,但就像減重總要知道體重多少一樣,建材從開採、運輸、建造到廢棄,消耗多少碳、減了多少碳,國內卻始終沒有量化,讓市面上綠建築有如百貨公司五花八門。
林憲德表示,我國沒有碳足跡計算標準,地方政府卻已開始在都市計畫等審查中要求建築減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逼得開發商找來國外顧問、學者專家,引用國外軟體數據,製作碳足跡報告,以達政策要求,不但哄抬報告書價碼、肥了顧問,報告書也不合國情。
林憲德解釋,台灣一九九九年設置綠建築標章,算是名列世界前茅,但建築碳足跡難在必須累積大量數據。
如今建立全球首創的「建築碳足跡認證」,關鍵來自林憲德累積十九年的建材碳排資料庫。林憲德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四處蒐集資料,包含磁磚、水泥、玻璃等建材,從生產開採、原料運輸、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維修到廢棄處理的碳排放量,都記錄在資料庫。
他舉例,中鋼煉鋼鐵砂有三成來自印尼、七成來自澳洲,從港口抵達中鋼,運距多少、中鋼產出多少,耗費的電力、瓦斯、種油,都必須計算,還要加上鐵砂在產地開採,從澳洲、印尼到台灣運距,才能算出總排碳量,資料還要不斷更新。
林憲德說,累積歷年及各項建材資料後,未來每一棟樓消耗多少碳,綠建築有多綠,將能透過運算一目瞭然。不但讓建材對環境衝擊浮上抬面,也是未來評估建築環境效益的依據。
「低碳建築聯盟」由成功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等機構共同組成,首創「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將由聯盟組成專家委員會接受各界對建築碳足跡的諮詢及審查認證,今天公布制度。